正文 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今天的意義(3 / 3)

已故的費孝通先生是文化社會學家,他晚年的時候,還不斷有新思想提出。他最後提出的一個思想很難得,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他是說,世界上的各種文化,各有各的長處,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承擔者,我們當然喜歡自己的文化,但是你也必須看到其他文化的長處,大家共識共賞,“美美與共”,形成和諧健全的世界。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有一個理想,希望世界大同。究竟能不能實現大同,我相信那是很遙遠的事。但這個世界既然產生了那麼多的紛爭,最後透過紛爭走向和解,從而達至大同,不是沒有可能。

20世紀是一個紛爭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21世紀人類還會蒙受那麼多的災難嗎?人們可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這個世界走向和解?中國文化裏麵“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確認識這個世界的生存狀態,認識人類自己可能找到解決之道。當然也不是一味跟人家講和,都欺負上來了,打到門上來了,中國人也是有勇氣,有智慧,戰勝那些殘暴的勢力。但是我們主張這個世界應該更好一些,應該更和諧一些,應該有話好好說。戰爭常常是不智的表現,戰爭不是人類問題的最後解決之道。

6 中國這個偉大的文明古國,隻是在近代落後了,落後的原因一言難盡,在我看來其實落後不落後,主要在於肯不肯學習他人的長處。

中國落後的根子在清代。我的老師戴逸先生是清史專家,他對清代曆史地位的評價比較高。清代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清代在版圖建構方麵貢獻巨大,清代中葉經濟發展,規模當時世界一流。但是在康熙末年以後的清代中葉,中國關閉了跟西方交通的大門,這個對中國損失極大。直到後來人家打來了,我們的大門被撬開,狼狽不堪。

我們近30年的改革開放,確實是一個英明智慧之路。但文化的精神建設比之經濟的發展,顯然比較滯後。當代文化建設少不了傳統資源的補充。我今天講的這些價值理念是當代價值建構的必要組成。可是精神價值的建構是一個長過程,不能指望立竿見影。這是一個大戰略,不是一個小技巧。需要從小就有這個訓練,這是中國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道德依據。

因此我覺得從小學開始,應該開國學課。對國學的概念,上世紀的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提出,國學應該是“六藝之學”,就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樂”經沒有傳下來,現有“五經”。“六經”的文字經過孔子刪訂,漢代重新整理,形成可靠的定本。這個定本在中國差不多兩千年以來,一直是公私學校教學的基本教材。

“六經”為什麼重要?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理念都在“六經”裏麵。《論語》、《孟子》講的義理,就是“六經”的基本義理,隻不過孔子的表述,是把“六經”的義理化作了日用常行,更容易閱讀理解。所以今天學習“六經”,學習國學,應該從《論語》開始。事實上,隻有把國學理解為中國文化的最高經典“六藝之學”,才能和國民教育結合起來。

中國曆來的教育,都非常重視價值教育。你看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他把傳道放在第一位。但是百年以來現代教育體製形成以後,沒有了傳道的內容,教師也是隻教書,不再育人。過去中國的教育係統很獨特,不僅學校、書院傳道,家庭這個係統也是傳道的渠道。另外所有的官員都負有“教民”和“傳道”的職責。有的官員到一個比較後進的地區,會帶來新的知識,就像蘇東坡到海南,帶去很多種植和飲食的知識一樣。但我們現代教育在這一方麵反而有缺失了。所以我主張通過開國學課,補充上價值教育這一課。但這個過程會很長,不是幾十年的事情,甚至是一百年、幾百年的事情。

我的期待是,經過長期熏陶,包括敬誠信在內的這些“六經”的基本價值倫理,能夠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

(作者係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