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們講誠信,講敬,跟這個相關聯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就是廉恥。《中庸》裏麵講:“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你要肯學,離知已經不遠了。而“仁”,需要在行動中勘察。光說話,不作為,不踐行,算不得“仁者”。“知恥”,指一個人做了錯事,或對不恰當言行的羞愧、不好意思。但認錯需要勇氣,所以《中庸》講“知恥近乎勇”。《中庸》並且提出,說一個人如果知道了這三者,就知道什麼是修身了。
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他把這四句話叫做人的“四端”,就是做人的開始。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辭讓之心就是文明禮貌;是非之心就是社會的公平正義;羞惡之心就是知恥。
廉恥是把“恥”跟“廉”聯係在一起,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裏麵,是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明代的大學者顧炎武說,廉恥是一個人立身的根本,是立人之大節。他說,如果無恥的話,將無所不為,什麼都敢做。如果不廉的話,將無所不取,什麼都敢拿。他還說,“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廉恥這個道德價值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管子在他的書裏麵講,“禮義廉恥”,是“國之四維”。如果禮義廉恥沒有了,這個國家就危險了。所以,要講一個社會全體的共認價值,禮義廉恥是個核心。古今不廢,今天更重要,更適用,又簡便,又好記。
4 還須講到“恕”,寬恕的“恕”。這也是傳統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價值理念。恕道是孔子的思想。什麼是恕?孔子的解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不希望的東西,不要強加於人。這個思想,西方思想界評價很高,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們稱“恕”這個價值理念,亦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道德的金律,或者道德的銀律。
一個社會人與人相處,很重要的一點在於體諒和諒解,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可以減少許多衝突和糾紛。現代大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提出對古人的學說,需要持一種“了解之同情”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恕”,就是孟子的“不忍人之心”,也可以稱作中國文化中的“異量之美”。
5 還有一個價值理念是“和同”。中國文化傾向於不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得不可調和。“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麵對這個世界思考行事的一個總的原則,不同也可以共處一個統一體中。
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當然是不同的,但不同可以溝通,不必然那樣對立。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向主張。宋代的思想家張載,著作不多,但他的思想很重要,有創發的貢獻。他的有名的四句教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把這四句話看做是宋儒的集體文化理想。
他還有另外四句話,我叫它哲學四句教:
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這四句話表達的是對整個宇宙世界的看法。因為這個世界是由一個一個的生命個體組成的,這些生命個體就是一個一個的象,這些象處在不停地流動變化當中。既然是流動變化的,流動變化的方向就不一定相同,甚至相反,完全背道而馳,也是事物的常態。每個具體的象都將是不同的。所以中國古代有“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麵”的說法,意思是說好看的女性一個人一個樣,美麗形態是不同的,雖然不同,又都是美的,各有各的美。西方有講,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生命個體。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最後兩句尤其重要。既然世間的萬象運行流動的方向不同,甚至有時反方向運動,所以“有反斯有讎”的情形難免出現,也就是互相之間發生糾結。這個“仇”字,古寫作“讎”,左邊一個(隹zhi),右邊一個(隹zhi),就是兩隻尾巴很短的鳥。中間一個“言”,實際上是兩隻鳥在討論、爭吵、辯論。但辯駁的結果,並不是一隻鳥將另一隻鳥吃掉,而是達成共識,最後“讎必和而解”。這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看法。這個世界有差異,但差異不必然發展成衝突,衝突不必然變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和而解的。你想,用這個思想觀點來看待世界,不是可以減少很多麻煩嗎?當然不是一方的問題,而是彼此雙方的問題,所以需要溝通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