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良:披肝瀝膽為農民 嘔心瀝血寫農民
身邊的感動
現年65歲的肖春良,是貴州鎮遠縣江古鎮螞塘村黨支部書記,又是名氣不小的藝術家、農民作家。因在新疆國防工程一次施工中受傷,他還是二級傷殘退伍軍人,左眼0.2視力,右眼失明。他帶領全村走上致富路,是群眾的領頭雁和百姓的主心骨。他創作了100餘萬字的農村文學作品和大量書法作品,被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鎮遠縣委分別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返鄉當支書
1984年,二級傷殘軍人肖春良回到闊別14年的家鄉——貴州省鎮遠縣江古鎮螞塘村。看到家鄉父老仍在溫飽線上掙紮,他心急如焚。
5年後,肖春良挑起村支書這副擔子。他拖著傷殘身軀,跑縣跑州,與各級水利部門“磨牙”,從而使肖家溪、大溪溝、深屯三個小型水庫的項目得以落實。這不僅解決全村的人畜飲水問題,而且改變了螞塘村自古挑水下秧的曆史,讓群眾從靠天吃飯的繭殼中跳了出來。
螞塘村三個大寨三個姓,村兩委受製於族派影響,不團結。肖春良一上任就打破這一格局,因而引起個別村民的打擊報複。為了大多數村民的利益,肖春良都頂了過來。老百姓終於看到了希望。
可是到了1993年,肖春良舊傷複發,不得不放下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
1994年-2004年,螞塘村兩委班子出現懶、軟、散問題,各項工作一落千丈。領導痛心,群眾傷心。
2005年,肖春良臨危受命,重挑螞塘村支書的重擔。他先抓班子建設,要求群眾做到的,黨員必須首先做到;要求黨員做到的,支部一班人必須首先做到;要求支委們做到的,支部書記必須首先做到。
他積極奔走,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得農業發展資金18萬元,建設2公裏的鑲邊機耕道,及2500餘米的防滲渠道。一件件實事,群眾看在眼裏,漸漸扭轉對村兩委的看法。肖春良複任當年,螞塘村黨支部就被縣委授予“五個好黨支部”,他本人也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螞塘村土地資源豐富,可大部分都是三年兩不收的“望天田”。2008年,他和村兩委搶抓機遇,爭取到黔東南州第一個現代煙草示範園項目落戶螞塘村,總投資558萬元。
肖春良認為,聯產承包負責製對解決農村人口的溫飽功不可沒,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製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他在思考如何做好土地這篇大文章。
肖春良夜以繼日,苦口婆心去做群眾的思想工作,使他們逐步轉變傳統觀念,在不違背相關政策的前提下,在示範園內大膽嚐試土地流轉。
示範園建設初期,老百姓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在搭建育苗大棚時,各人自掃門前雪,不願幫助勞力相對較弱的農戶。
肖春良得知後,第二天一早,他花了500多元,買了雞鴨、香煙,請人辦起酒席。人來齊了,入席吃了酒飯發了煙,他才告訴大家去幫勞力弱的農戶搭煙棚。村民聽後個個羞愧難當,悄悄地退了煙就去地裏搭棚去了。
示範園終於建成了:建設了2公裏輸電線路,1公裏主幹路,5.9公裏的鑲邊機耕道,7個高位水池,25公裏輸水管網,4座智能化育苗大棚,32間臥式密集型烤房群,3000平方米選辮煙雨棚,以及配電房、衛生間、電腦操控室等附屬設施。當年有專業煙農32戶,種煙650畝,基本實現集約化、規模化、規範化、機械化及科學烘烤,產清香型優質煙葉20餘萬斤,實現產值124萬餘元,以後逐年遞增,到2013年已超過400萬元。
螞塘村人均年純收入從2007年的不足1000元,到如今7600元。說起如何當個好幹部,肖春良說:“當好村幹部要有四個條件:正派、大公無私、團結村委、實幹。作為村幹部,不要想去撈什麼好處,包括家屬,也要做好精神和物質倒貼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