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柏坡 留下你的足跡……(1 / 3)

西柏坡 留下你的足跡……

身邊的感動

作者:王錦慧 李海明 劉黛紅

齊慶三,共產黨員。從事黨的基層宣傳工作17年來,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真誠麵對群眾,真情服務群眾,在急難險重的時刻總是衝到最前線為群眾排憂解難。

2013年11月11日,因突發心髒病以身殉職,年僅44歲。河北省委宣傳部追授其為“優秀宣傳幹部”。

慶三,我們來看你,在這淚雨綿綿的清明時節。

當我們踏進革命老區平山縣,耳畔不由得傳來那首熟悉的民謠:“最後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後的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後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

你不愧為老區人民的兒子,在艱苦和清貧中堅守黨的基層宣傳工作17年,把最後的一口氣,咽在了崗位上。

絲絲縷縷的淚雨從空中飄落。淋濕了屋簷,淋濕了樹叢,淋濕了山野,也淋濕了我們的心。

1

慶三,我們追隨你留下的最後身影,走進了縣委宣傳部。

你生前的辦公室在四層,妻子是和我們一起來的,到了三層卻不肯上來。我們知道:睹物思人,她會過度悲傷。

包著一層鐵皮的門鎖著,把手周圍已磨得有些黑亮,那上邊留有你的指紋,5年間你都在這裏辦公。至今,很多同事還習慣地走到你辦公室門口,敲敲門才想起你不在了,心裏好一陣難受。

門開了,在淩亂的辦公用品中,我們最先看到的是電腦桌上擰開的筆帽、翻開的筆記本和寫滿工作安排的紙張……它們都在等你歸來啊!

等你歸來的還有徹夜陪伴你的老式台燈。橘黃的燈光常常映照著你不修邊幅的滿臉倦容,凝視著你筆寫民事的忘我神情。1360多篇新聞稿件的發出,傾注了你的心血和至情,彰顯了你的責任與擔當。

等你歸來的還有孤獨地倚在床頭的拐杖。早在2000年冬季,你的心髒就發出了“黃牌警告”。2012年12月9日淩晨2點,你值夜班時病情又突然發作,被送進醫院後心髒放入3個支架。可你仍把自己當成“好人兒”,照樣爬山過河、進村入戶,實在走不動了,就拄著拐杖歇一會兒,喘口氣兒。

等你歸來的還有一張叫人不忍卒讀的《石家莊日報》。從小聽著西柏坡故事長大的你,深愛著養育了新中國的這片熱土。2013年10月底,平山獲評“中國十大最具投資潛力旅遊目的地”。你喜極而泣,想盡快把平山豐富的旅遊資源宣傳出去,讓那些還處在貧困線下的鄉親們富裕起來。

11月9日,星期六。和以往一樣,你沒有休息,和《石家莊日報》社商定發個專版,晚上即草擬了提綱和主要內容;

11月10日,星期日。你和同事一起撰寫、修改專版內容,深夜回到家裏,妻子已熟睡多時;

11月11日,星期一。早上7點,鍋裏熬著小米粥,你沒顧上喝一口,便急忙趕到辦公室,將專版內容再次進行修改。之後,騎上自行車去縣政府送審。途中突然倒在了康樂街74號“大娘水餃”飯館的路邊。你就這樣匆匆走了!

慶三,我們在你倒下的地方久久駐足。你是麵朝下趴在地上的,你用生命親吻著這片熱土,親吻著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蒼生……

2

慶三,我們手捧你最後一張工作照,登上了北滾龍溝的山頂。

相傳,西漢末年劉秀走國時逃到該地,又饑又餓不慎滾落到山溝裏。日後他做了皇帝,山下的村莊被稱為“滾龍溝”。

如風的往事吹過,在滾龍溝留下的遺跡還有很多。把日寇帶入八路軍埋伏圈的少年英雄王二小出生在此;楊開慧的侄女楊展為掩護同誌撤離不幸失足墜崖在此;《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社曾駐紮在此……

後來,滾龍溝分為南北兩個滾龍溝村。自2003年始,北滾龍溝成為你眾多的聯係點之一。

俯瞰坐落在山窪裏隻有80戶人家的村莊,一樹樹吐露芬芳的山杏花和依稀可見的破舊農舍形成強烈反差——這裏依然很貧困。

村黨支部書記李永文告訴我們:俺這山旮旯雖窮,卻特別適合栗子樹生長,幾百年、上千年的老樹都還在結果。10多年前,俺村開始在山上種栗子樹的時候,慶三就來了,往後每年來一兩次,看長勢、問收成,幫俺們解決遇到的遭難事。原先,俺們都是擔水上山澆栗子樹,既費工夫又費力氣。慶三見山坡上有泉水,就建議俺們修了40多個蓄水池,澆栗子樹不再算個事了。2009年,俺村栗子樹大麵積掛果,可賣不出去,愁死俺們了,是慶三聯係來唐山的客戶,一下買走了5萬斤。俺村栗子樹品種次、掛果遲、產量低,慶三給整來京東板栗新品種,改良嫁接後產量翻了番。

“咳——”李永文忽然長長地歎了一口氣,“去年農曆八月初八,慶三又到俺村來了,拄著拐杖、氣喘籲籲上到山頂。聽說不出5年,他看著長大的這12萬棵栗子樹,將給鄉親們增加700多萬元的收入,平時很少照相的他特意讓同事在栗子樹前拍了一張照片。”

慶三,照片上的你舒心地笑著。你笑北滾龍溝碩果累累的明天,你笑鄉親們像栗子一樣香甜的日子。可時隔兩月,你沒打聲招呼就永別世間。李永文常常在夢裏遇見你,常常忍不住撥打你的電話……他想你,好想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