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增大,人們的物質生活越加富足,精神世界卻越發貧瘠,傾聽內心,逃離現實,成為都市人群的內心呼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使人喘不過氣,這時候,人們開始尋找心靈的歸屬,探尋人生的真正意義,於是“在路上”成為新青年們的內心追尋。將這種思想表現得最好的應當是寧浩導演的2014年新作《心花路放》。影片中的主人公因為遭遇了情感危機,陷入難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好友為了幫助他擺脫痛苦,帶著主人公以及主人公的心靈寄托——一隻寵物狗,開始了一段非常荒誕瘋狂的獵豔之旅。與其說主人公是通過逃走尋找新的愛情港灣,不如說他是尋在找心靈的棲息地,一路上一直在狂喊,希望甩掉沉重的思想負擔,找尋心靈的聖地。最後主人公回到愛情開始的洱海,卻沒有找到最初的摯愛,但在這一路上卻找尋了人生的真諦,靈魂得到了救贖。
二、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特色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開放和商業化,電影類型化是大勢所趨,對於公路電影這一新興電影類型進行中國特色研究,有利於觀眾產生期待視野,也能為電影創作者提供中國公路電影的類型常規,不斷推進這一類型的發展創新。[3]
早期中國公路電影喜好取材於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中國公路電影由模仿到新生的標誌當屬《落葉歸根》與《人山人海》,無獨有偶,兩部影片都是根據當時的新聞事件改編而成,成功轉型的要訣就在於找到了與本土相結合的公眾關注點。其中,《落葉歸根》根據新聞“千裏背屍”改編,講述的是民工老趙為使好友老劉死後“落葉歸根”,一路上曆盡艱難將老劉屍體運回老家的故事,因為長江一帶有這樣的習俗,人客死他鄉,如果沒有“落葉歸根”,那麼死後將變成孤魂野鬼。
傾向底層人群,關注社會民生。西方傳統公路電影的敘事模式注重於角色之間的強烈火花以及跌宕起伏的戲劇情節,影片的看點更注重激烈的矛盾衝突。相較西方公路電影的角色設置,新時代中國公路片擁有自己的中國特點。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9億農民無疑是中國特色公路電影的最好取材,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矛盾體中的農民工,《落葉歸根》《到阜陽六百裏》《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都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群迷失在繁華城市中的農民工。除了中國所特有的社會人群,中國公路電影導演也向崇高的職業投去萬分敬意,《塔克拉瑪幹》《紮賚諾爾》向觀眾們展示了英雄不論貴賤的中式職業準則。中國公路電影還慣以將民生關注依附於“在路上”的行走模式,通過人物在行走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入、離間、磨合和抗爭,作為矛盾聚焦和爆發的焦點,把旅程本身當做一場目的,一段行程結束,隨之的矛盾也得到終結。
作為一種文化片,鄉土、風景、民俗、地域、曆史、民族、傳統、文化、尋根等關鍵詞成為公路片顯示其思想文化內涵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走到底》中,我們雖然沒有看到太多有關當地文化的影子,但北海就是展示廣西的一個麵;《芳香之旅》作為開在路上的公交,我們不僅看到了梨花村美麗的梨花,更看到了沿途的油菜花,以及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婚姻的宿命是被安排,而不是自由選擇;《賴小子》中展示的是山西特有的出產煤炭的荒涼的鄉村,還有當地流行的巫術;《落葉歸根》除了讓我們看到一路的風景,還告訴我們長江一帶的風俗,人死了,其屍體如果沒回到家鄉,那麼死後就會變成孤魂野鬼,以及路途中的那位為自己辦哭喪的老人所展現的習俗;《過界》中呈現的是每個都市人的夢想棲息聖地;《紅色康拜因》向我們描繪的是西北大豐收的景象;《人在囧途》給我們展示了中國人特有的過年就必須回家團圓的風俗習慣,因此就有了春運現象,人民大團結的世間冷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