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國公路電影新世紀發展戰略
學術論壇
作者:廖璿
[摘 要]公路片在世界電影的發展經曆了數十年的光陰,形式成熟,內容多樣,受眾穩定,但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還實屬緩慢。中國公路電影作為歐美公路類型片的傳承,雖無法擺脫類型要素,但曆經十年,從模仿到創新,日漸成型,紮根本土,尋找到中國觀眾的中國特色,迎來支撐其發展的獨特生命力。本文通過回顧中國公路電影的產生及發展,總結國產公路電影的風格特色,分析中國公路片今後能夠持續發展的道路所在。
[關鍵詞]公路電影;中國特色;本土化
《地獄無門》裏,路是一對戀人通往死亡的歸途;《一座城池》裏,路是一群年輕人奔向自由的腳步;《心花路放》裏,路是寧浩“在路上”各式愛情的藍圖;《轉山》裏,路是朝聖者對信仰承諾的尺度,漸漸地,路和人生之間畫上了等號,以“行走”為題材的電影也就成為中國的“公路電影”。公路電影最早出現於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比較著名的有《天生殺人狂》《陽光小美女》《邦妮與克萊德》以及《末路狂花》等。而中國電影人如此定義公路電影,“以公路作為基本空間背景的電影,又稱為公路電影,通常以逃亡、流浪或尋找為主題,反映主人公對人生的懷疑或者對自由的向往,從而顯現出現代社會中人與地理、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和內心世界。作為電影類型片的一種,其誕生與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工業社會以及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密不可分”[1]。
一、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軌跡
中國類型電影整體起步要晚於世界電影的發展進程,就公路電影而言,西方公路電影堪稱壯年,中國公路電影如同嬰孩。到目前為止國內並沒有形成成熟的公路片類型,眾多稱為公路電影的影片隻是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公路電影的部分元素,而非成熟的類型電影的係統模式。[2] 中國公路片的開山之作,當屬施潤玖在2001年導演的《走到底》,影片不管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模仿美國公路電影之嫌,而且票房慘敗,在以後的十幾年中,中國的公路電影經曆不斷的發展與完善,2012年由徐崢導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不僅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也使中國公路片獲得新生。
縱觀國內外公路電影發展環境,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美國公路片起步的時候,中國社會還處在一個自閉的環境,而且正在進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化大革命”,這場文化的風波致使很多知識分子都受到嚴重的迫害,即使是有野心有想法的電影人,在不寬鬆的大環境下,也難以創作出好的作品,更別說是新電影類型的開發與研究了,這簡直是天方夜譚。隨著時代的發展,1978年,中國進行了具有革命性與跨時代意義的改革開放,在改革後的20年,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基本與國際接軌。與此同時,中國也在不斷地引進西方電影,尤其是美國大片,公路片不僅作為一種電影實體,更作為一種電影概念,對中國的電影起到了累積性的影響,久而久之,公路片在中國也就應運而生。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公路片出現了像《落葉歸根》《過界》《追愛》《飛越老人院》《一路順瘋》《人再囧途之泰囧》《後會無期》《心花路放》等優秀作品,這批作品在藝術成就上和與本土的結合度上明顯提高很多。
首先,國外電影理念對於中國公路發展的影響十分重要,但是新類型電影產生的關鍵其根本仍是本國的社會形態。21世紀的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力發展,突飛猛進的中國經濟為公路電影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中國已經具備了發展公路片的環境與實力。美國公路片為什麼發展得如此之好,其中工業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良好的契機。隨著我國工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公路的數量與質量得到明顯的提升,老百姓出行的工具選擇也尤為廣泛,飛機、火車、私家車以及近幾年高速發展的高鐵,這樣的交通工具都成為了中國公路片的特色載體。當然,公路片拍得好不好,是否耐人尋味,與工業文明先進與否無關。
其次,電影是生活的漸進線,取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幾十年前,在中國的大地上,大多國人還吃不飽、穿不暖,所以,經濟建設成為國家的發展重心,而當發展取得一定成就時,回頭看,卻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早已暴露出一些問題。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經濟文化在飛速發展,期間卻也初現弊端,社會階級的差距越來越大,貧富差距也越來越明顯。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在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電影將身份極為不對等的兩個人放在同一空間,使兩個人之間爆出火花,最後影片的主題得到升華。電影的主角之一王寶是個煎餅攤販,雖身份卑微卻樸實善良,對待事物也極為樂觀;而他的對立麵是兩個商務精英,徐朗與高博,外表富足,內心卻極為空虛,麵對利益忘乎所以,忽視家庭,夫妻不和,對待愛情滿是猜忌,人際關係淨是虛假,不得不說全是悲劇。導演在盡力表達這種對立關係的時候,也在用溫情與善良打破這種對立,叫其進行融合,影片的最後,交代了王寶在慢慢向中產階級靠近,徐朗與高博各自家庭美滿,人性的美好在此功德圓滿。在尋找自身社會定位的過程中,最直接和客觀的影像表達無外乎是公路電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