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析中國公路電影新世紀發展戰略(3 / 3)

由此觀之,重現代生活題材而輕古代曆史題材,重鄉村題材而輕城市題材,成為我國現行的公路片的一個傾向。

三、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可能

當代電影因為受全球化的影響,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必然受到浸染,使得電影的發展之路既充滿機遇,又充滿挑戰,公路片也不例外。強勢的美國好萊塢大片對中國本土電影的衝擊越來越大,因此,處理好電影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關係尤為重要。其次,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崛起和普及,與電影形成競爭之勢,給電影提出了新的挑戰。再者,電影人的審美觀念的變化,原來藝術至上的精英文化觀念被現在娛樂性強的大眾觀念所擠壓,整個文化都在進行轉型,由政治文化、啟蒙文化轉為娛樂化,由精英文化發展為泛大眾文化。

公路片作為一種文化片,必須保持傳統公路片的人文內涵和地域文化特征,最核心的思想內涵可以用風景、文化、地域、民族、傳統等詞語來概括,這是其內核,缺少了這些內容的公路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路片,如果僅僅是發生在公路上的瑣碎、無聊、空虛或是虛構的故事,那就隻剩下公路片的架子,其內核就完全丟失了,就不叫公路片了,因此,這些內在的東西不能丟棄。

強烈的探索和挖掘是中國公路電影發展的有力支撐。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不管是從思想領域上還是地域文化上,在我們這塊偉大的國土上,可供挖掘的題材實在是多,我們有流傳下來的道家、儒家的儒釋道的思想精髓,有許多地域上所保留的原始的風俗習慣,當然,新電影類型的探索和創新應當是全方位的,包括公路片中所體現的人文關懷精神的拓展,電影語言的創新,電影技術的吸納,等等。公路片不應當僅僅是關注個體命運的發展,也應當關注一帶群體的生活狀態,不應當僅僅關注傳統的落後地區的生存,也應當關注科學的現代的都市人的生存壓力與艱難,還有就是21世紀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文化碰撞,以及物質富裕和精神貧瘠需求的矛盾,等等。這點在《過界》《人在囧途》中已經有所涉獵。

走以“藝術”為主,“商業”為輔的發展之路,脫離歐美類型電影的概念束縛。回顧這十年來公路片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繼續走像《轉山》《過界》這一類的文化片、藝術片道路,其票房無疑是會慘敗的,而走商業片與藝術品想結合的道路,比如《落葉歸根》不管是藝術的層麵還是商業的層麵,可謂是一個成功的嚐試。文化片之路一直是中國電影人愛走的一條路,大多數電影人孜孜以求的是電影的藝術價值而非商業價值,這與中國人“詩言誌”的文化傳統有關,也是中國電影人幾十年來形成的一種傳統,是中國觀眾和電影評論家對於電影價值的一種判斷標準。而十多年來的事實向我們表明,這條路這樣走下去是“走不到底”的。因此,走出一條既保留電影的藝術價值,又融入商業元素的道路迫在眉睫。

多種類型雜糅的公路類型更適合中國公路電影的本土融合。在中國公路片發展的十多年裏,沒有哪一部電影隻包含公路這種類型的痕跡,或多或少都融入了其他的類型,或是喜劇的類型,或是愛情片的元素,又或者是懸疑片的痕跡。個人覺得,這種融合是成功的,當然,未來的公路片還需考慮還可以與哪些類型片相融合,走出一條不管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來。

[參考文獻]

[1] 邵培仁,方玲玲.流動的景觀——媒介地理學視野下公路電影的地理再現[J].當代電影,2006(06).

[2] 顧瑜.析中國公路電影產生發展的原因[J].文教資料,2012(32).

[3] 吳超.論中國大陸公路電影的基本敘事模式[J].電影評介,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