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們指出,中國的家庭和學校在應試教育製度下製造著孩子們的“情感荒漠化”,他們把家庭變成了學校,把自己變成了助教,家長更關心的主題是學習,是“你今天考試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幾名”。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過的中日韓美四國中學生的比較研究顯示,遇到煩惱時孩子們傾訴的對象為:四國學生的第一位選擇幾乎都是同性夥伴,但從第二位開始四國間卻出現了差異,日韓美三國的學生選擇的是母親,而中國的卻是異性夥伴。父親在日韓美三國中位列第五,而中國的父親們卻無緣前五,幹脆排列在了“網友”之後。家庭本應該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情感發展,然而這項調查的結果是,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讀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試考進前15名。2005年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顯示,母親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好好學習”,排在第二位的是“功課做了沒有”。在中國最普遍的是,很多家庭成了“無語家庭”,孩子們跟父母沒有話說。
(二)情感危時代中的情感渴求
在互聯網、手機、電視三網合並的今天,社會異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地體現在我們的身邊:人們似乎被自己的創造物(電腦、手機、電視)所控製,迷失了自我,像吸毒一般難以自拔。在“微時代”,傳播變得更加流動,傳播時間被分割得更加瑣碎,人們更青睞“快餐”式文化,沒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長沉重的內容,生活日益數字化、淺表化、碎片化。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55.7%的人認為“手機依賴”會使人的現實交流能力變差,46.1%的人認為會使生活圈變窄,29.9%的人表示會陷入更深的孤獨。而對這種心靈的孤獨刻畫得最入木三分的,莫過於在網上流傳很廣的這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
更何況,我們身處在一個怎樣的競爭時代啊!這種殘酷的競爭大概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它將伴隨著你的每一天。即便你打開電視機消遣一下,你能看到的絕大多數是節目也都是各種PK!可以這樣說:PK已經變成了我們生活中人際關係的一種常態。在飛速旋轉的社會中,人們往往失去重心,於是人際關係就變得不穩定和脆弱起來。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的程度絕對不僅僅能從老人摔倒沒人扶或者安裝行車記錄儀的普遍性上體現出來,人際關係的冷漠化實際上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沒有哪個人會不渴望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愛。隻不過這種渴望在那情感缺失的日子裏會變得更加脆弱、警覺和隱蔽。
確實,青少年們在更多的時候,麵對著權威的壓力,他們通常不會表現出情感的反叛,因為生活會教育他們,反叛會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後果。但是這種日益積聚起來的情緒,最終需要得到宣泄,尤其是當他們認為這種宣泄對自己不構成傷害的時候。有趣的是,在劇場或者影院觀看戲劇影視作品的時候,便恰恰是這樣的時機了。引起他們爆笑的作品不是不好,他們也不是不知道那些作品的嚴肅性和經典品質,隻是他們會感覺到,那些東西屬於上一代人,它們透露著某種權威性,它們甚至就是權威者們派來對他們這些人進行教化的,因此他們的心中便會出現某種逆反,於是,這種宣泄的爆笑就變成了一種人多勢力大的集體行為,他們會在笑聲中感受到一種相互的認同和壯膽,從而獲得了一種對權威進行反叛的那種快感。因此你會發現,但凡是“正兒八經”地講述出來的故事,就幾乎都會受到他們的嘲笑甚至冷遇。例如,導演馮小剛和張藝謀創作的《一九四二》和《歸來》。相反,被一些人指責為低俗的《心花路放》,卻大獲青年觀眾的青睞。原因就是因為它所表達的內容與青少年觀眾的時代情感合拍。在這部影片中,兩個男人奔走在公路上,公路本身就好像是青年們所置身的人生旅途,在那裏誰也難說下一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和情感糾葛。這種命運的不可把握和不可知的感覺,恰恰是他們多數人的心靈感受。像《失戀三十三天》或《北京遇上西雅圖》一樣,這部影片依然是關於心靈修複的故事:黃渤飾演的二手音響商耿浩在婚姻失敗後打算用錘子打爆小三的頭,是他的好哥們徐崢扮演的郝義及時發現,並帶著他和一隻小狗,走上了心靈修複之旅。而袁泉飾演的大齡文藝女青年也是在這個充滿浪漫的旅途中經曆了一連串的奇葩遭遇。最終,所有的人都放下了心裏的“陰影”。表麵上看,這部影片充滿了胡打亂鬧和逢場作戲、尋花問柳式的“豔遇”,但實際上它卻分明透露出了作者對真摯的友情和愛情的渴望。在人際關係脆弱的日子裏,在信任危機成為普遍心態的時候,這些電影作品依然堅守著對愛情、友情和親情的渴望,這便是作者正能量的道德觀。何低俗之有啊?
確實,電影工作者有引領青少年提高藝術品位和道德情操的義務,但前提是你首先應該變成掌握他們的心理、理解他們的感情的朋友,而不是教師爺。今天的青年觀眾是敏感的,他們能判斷出你的真誠。如果你把自己的位置擺在了“教師爺”的立場上,哪怕你是“溫柔的教師爺”,他們也依然會對你側目而視,甚至發出爆笑來的。
[參考文獻]
[1] 201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OL].百度文庫.
[2] [美]威廉·尹迪克.電影編劇心理學[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3] 劉一兵,主編.電影劇作觀念[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