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有理由將中國電影導演進行分代,更多的不是時間排序上的原因,而是出於他們時代情感的共性特征。有人抱怨第六代電影導演不如第五代,他們認為第五代無論在藝術個性的張揚上還是在作品的史詩般的視覺衝擊力方麵都遠遠高於第六代,在他們看來,第六代的作品小氣得多,缺少第五代導演那種對民族的關照,隻能表現小我的小感情。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也多數是迷惘、頹喪和冷峻的。缺少第五代作品中那種“壯懷激烈”的時代氣概。從表麵上看,這樣的直覺感受也許不無道理。可是如果我們認真地分析和體會一下這兩代不同電影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不同,便能理解他們之間出現這樣的差異的原因了。
第五代電影導演多數有知青上山下鄉的經曆,貧窮的鄉村粉碎了他們在校園中對農村伊甸園式的幻想。他們原本以為,貧下中農應該是一群無私的、有高度覺悟的、戰天鬥地的英雄,然而到了山溝溝裏,才發現那裏的人們是那麼的貧窮甚至愚昧且有情感障礙。但是當他們不再將這些農民看作理想國中神話的英雄的時候,他們卻意外地獲得了一份深沉質樸的情感體驗。這便是《黃土地》這部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作品所表現出的情感過程。表麵上看,《黃土地》中的那個知識青年是戰士顧青,其實他就是當代的知青。由於“第五代”們對農村隻做過短暫的停留,所以他們無法真正地用現實主義的筆觸深入到農民的性格深處,他們獲得的感受是強烈的,但肯定是表麵的和籠統的。這便是為什麼他們的電影情緒大於故事、造型大於情節的原因。他們的電影之所以史詩化,便是因為他們從中所共有的時代的情感體驗。
第六代電影導演形成的時代背景與第五代導演則完全不同。“選擇”,這是他們生存環境的關鍵詞。對於第五代來說,他們的命運中沒有太多的選擇機會,無論插隊抑或當兵,都是別人對自己的安排,或者說,時代已經做好了對他們命運的安排。而“第六代”則明顯不同,他們麵臨著的是很多命運關口的選擇。出國還是留下?堅守還是放棄?留職還是下海?要知道,選擇的前提永遠是責任。你必須為你的選擇承擔起日後的結果,無論這個結果是悲劇的還是喜劇的。這樣的人生必然造成選擇者對未來生活的不可知和惶恐,迷惘的心情會那樣強烈地籠罩在他們的心頭。從“第六代”典型的作品《頭發亂了》中,我們看到的不隻是頭發亂了,而是青年們心理的某種“亂”。這個時代,人們應該說比“第五代”人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個體為前提的個人權利從社會集體中更顯著地突顯出來。每個人為自己選擇的心態便構成了“第六代”作品中,放棄了“第五代”那種籠統的民族和國家責任感,而把視點落在了個人情感的困惑和迷失上。“第六代”領軍人物賈樟柯創作的《小武》便充分地體現出了那些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典型情感特征。
三、時代情感在今天
那麼,當今中國電影主流觀眾是什麼樣的人群?他們有著怎麼樣的時代情感?此種情感有著哪些共性特征呢?不了解這些,我們的文藝發展策略、電影投資和創作便都會出現偏差。
第一個問題不難回答,隻要你置身在今天的電影院裏,誰是當今觀眾的主要群體你立刻便能清楚地觀察到了。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於2014年8月28日下午發布的《201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對2013年電影市場消費所作出的調查報告顯示,觀眾的年齡在18歲到39歲之間、學曆在本科以上、職業是大學生和公司白領的觀眾占據了當今觀眾總數80%以上的份額。可以說,正是這些人支撐著國產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
前一段時間,人們在熱議著一場經典話劇《雷雨》的演出。據媒體報道說,2014年的7月23日,北京人藝走進某高校,為大學生朋友帶來了一場票價在40到80元的公益場演出,劇目便是曹禺的經典作品《雷雨》。這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觀看這麼嚴肅的悲劇的時候,劇場卻不時發出觀眾的爆笑聲,最後影響台上的演員幾乎無法進入自己的角色。事情被媒體報道之後,立刻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的爭論。其中,憤怒地批評青年觀眾缺少文化修養的說法鋪天蓋地。無獨有偶,國產影片《黃克功案件》是一部令人心靈震撼的正劇,這部影片表現了延安時期我們黨在堅持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執政理念的嚴肅主題。影片中那個曾經在戰鬥中出生入死立下過赫赫戰功的黃克功,因愛情問題而殺害了女友,法不容情,最終他被判處了死刑。這部影片對今天的中國,應該說是具有特殊的警示作用和時代意義的。然而在某個高校的放映過程中卻像《雷雨》那場公益演出一樣,遭遇到了笑場。甚至有人憤怒地稱這些青年觀眾為“腦殘”觀眾。
然而,我們不得不麵對的事實是:與知青時代的人相比,眼下的這些年輕觀眾所受的文化教育要高很多。他們接觸文藝作品的機會也比過往的任何時代都更加廣闊便捷,藝術教育始終是我國教育體係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批評這些觀眾缺少文化修養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那麼,是不是因為創作者與這些青年觀眾有著“代溝”?就好像有人分析的那樣,是因為今天的他們已經無法理解舊時代人的感情和關係了?顯然這樣的說法也存在著問題。新翻拍的紅色經典影片《智取威虎山3D》所取得的高票房業績向我們表明,經典的故事同樣會有很好的青年口碑。
我們隻有認真地把握住當下青年觀眾的時代情感,才能找到問題真正的答案。
(一)權威壓力下的情感反叛和情緒宣泄
當代的青年電影觀眾的生存環境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家庭、學校、社會,這三者幾乎是他們多數人的人生路線圖。在家裏,他們往往要麵對父母的權威;在學校,他們又麵對著老師的權威;一旦到了社會,他們更要麵對領導或者老板的權威。長期生存在精神壓力下的他們,盡管表麵上會表現得循規蹈矩甚至俯首帖耳,然而實際上在他們的潛意識之中,一種情感宣泄的精神力量在逐漸地積鬱著,尋找著不會受到傷害的機會,以一種情感反叛的形式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