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鄉土電影概念辨析與曆史分期(3 / 3)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社會曆史文化大背景的劇烈轉換,鄉土電影的銀幕書寫改變了“抗戰時代”以書寫苦難人生為核心內容、以悲劇為基本美學特征的控訴性敘事,更多呈現以描繪幸福生活圖景、以喜劇為主要美學特征的歌頌性敘事。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又可分為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和新時期以來三十餘年兩個大的發展 階段。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鄉土電影的發展可細分為三個時期,即革命時代(1945—1956)、國家時代(1956—1966)和政治時代(1966—1978)。

“革命時代”的鄉土電影在主題、內容、形式上都有了革命性的變化,生動地描寫了中國農民從個體私有製向集體所有製轉變的過程,全麵地反映了中國農村的尖銳矛盾和重大鬥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政治內核。這一時期的鄉土電影的敘事可分為翻身和頌歌兩大類,代表性作品有《白毛女》《一場風波》《結婚》《一件提案》《葡萄熟了的時候》《春風吹到諾敏河》《人往高處走》等。

隨著1956年“雙百”方針的提出,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進入“國家時代”。“雙百”方針帶來的相對輕鬆的創作環境,使中國鄉土電影無論在反映和揭示生活的廣度與深度上,還是在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的美學追求上,都為這一電影類型形成新的藝術風格和文化策略提供了重要經驗,代表性作品有《五朵金花》《老兵新傳》《我們村裏的年輕人》《黃河飛渡》《枯木逢春》《李雙雙》《槐樹莊》等。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進入“政治時代”。在這一時期,鄉土電影完全成為圖解政治鬥爭和意識形態的工具,代表性作品有描寫階級鬥爭和兩條道路鬥爭的《豔陽天》《青鬆嶺》《火紅的年代》,為當時的政治路線服務的《春苗》《決裂》,與“走資派”鬥爭的《反擊》《歡騰的小涼河》《千秋業》《盛大的節日》等。

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十餘年來鄉土電影的發展可細分為三個時期,即藝術時代(1978—1993)、市場時代(1993—2002)和產業時代(2002至今)。

隨著中國曆史發展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鄉土電影也開啟了自己的“藝術時代”。鄉土電影開始卓有成效地探索電影藝術的本性,用不同的樣式和風格細致入微地展現了普通農民的喜怒哀樂和內心世界,代表性作品有《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鄉情》《鄉音》《人生》《老井》《野山》《不該發生故事》《芙蓉鎮》《黃土地》等。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進入了“市場時代”。在這一時期,鄉土電影在表現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呈現出直麵現實、質疑現實、深入探索的決心和勇氣,同時自覺地融入了市場元素,並采取國際化及進軍國際電影節的策略,借此贏得國際電影市場的青睞,代表性作品有《香魂女》《九香》《二嫫》《被告山杠爺》《紅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親母親》等。

隨著中國政府正式簽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中國鄉土電影的發展迎來了“產業時代”。在這一時期,以長春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創作單位利用在拍攝工農兵題材電影方麵具有的傳統優勢,在鄉土電影創作上不斷發力,助推鄉土電影持續創新發展。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有講述勤勞致富的《荔枝紅了》和《村官李天成》,講述農村教育的《美麗的大腳》《兩個人的教室》,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樂樹》和《天狗》等。

[課題項目] 本文係吉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2015年度廣播影視理論研究項目“中國鄉土電影研究”(項目編號:JLGD201500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淩燕.回望百年鄉村鏡像[J].電影藝術,2005(02).

[2] 賈磊磊.新中國農村電影的多維空間[J].當代電影,1999(06).

[3] 傅書華.關於農村題材電影引發的文化思考[J].粵海風,2007(01).

[4] 楊遠嬰.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文化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5] 袁慶豐.左翼電影、國防電影與新中國電影的血緣淵源——以1937年新華影業公司出品的《青年進行曲》為例[J].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