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鄉土電影概念辨析與曆史分期(1 / 3)

鄉土電影概念辨析與曆史分期

學術論壇

作者:孫寶國

[摘 要]鄉土電影不僅是了解中國農民和農村的渠道,同時也是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窗口。鄉土電影與“鄉村電影”“農村電影”這兩個類似概念分別反映了三個不同的視域,即:從文化視域來關注這類電影,一般可稱之為鄉土電影;從社會視域來關注這類電影,一般可稱之為鄉村電影;從政治視域來關注這類電影,一般可稱之為農村電影。中國鄉土電影可分抗戰時代、革命時代、國家時代、政治時代、藝術時代、市場時代和產業時代七個發展時期。

[關鍵詞]鄉土電影;鄉村電影;農村電影;概念辨析;曆史分期

幾千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以農立國的,農村天然地浸潤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百年光影,中國電影人用自己的熱情培育了優秀的中國電影文化。而在枝葉繁茂、百花齊放的中國電影園地中,鄉土電影又成為久盛不衰的傳奇,記錄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日新月異的發展。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成就卓著同時也獨具中國特色的片種類型,鄉土電影不僅是了解中國農民和農村的渠道,同時也是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窗口。

一、鄉土電影相關概念辨析

從20世紀30年代左翼電影創作發端以來,就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以農村和農民為描寫對象的電影,數量繁多,姿態各異,一經出現就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對以農村和農民為描寫對象的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有過“農村電影”“農村題材電影”“鄉村電影”“鄉土電影”等不同的稱謂,指稱的不確定性與當時具體的文化語境和時代背景密切相關,也使這一電影類型存在著見仁見智的現象,不利於這一電影類型創作和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進入新時期以來,這些稱謂經常被隨意使用,很少顧及各自特定的內涵和外延。本文認為,“鄉土電影”“鄉村電影”“農村電影”這三個概念代表了三個不同的視域,即從文化視域來關注這類電影,一般可稱之為“鄉土電影”;從社會視域來關注這類電影,一般可稱之為“鄉村電影”;從政治視域來關注這類電影,一般可稱之為“農村電影”。

(一)文化視域中的鄉土電影

鄉土文學,通常指的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創作。而鄉土電影與鄉土文學是一脈相承的。淩燕在《回望百年鄉村鏡像》中認為:“鄉土似乎更多聯係美好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民情;而農村似乎聯係著貧窮落後的社會學意義、守舊的文化以及階級鬥爭和社會變革等意識形態方麵的色彩。因此可以說‘鄉土’可以歸入文化層麵,而‘農村’則是政治意義上的概念,前者重主觀情感,後者偏重於客觀敘述。”[1] 賈磊磊也認為:“對農村田園景色詩意般的描述,並不是某一個時期、某一類型或某一代導演的偏愛,而是中國電影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的美學傾向。”[2]

可以說,鄉土電影在被賦予濃厚的文化諷喻色彩的同時,也常常寄托著編劇和導演高度理想化和浪漫化的歸隱情結。從這個角度上講,鄉土電影的創作是多向度的,對鄉土電影意義的理解也是多維的。有鑒於電影更多的是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認為在探討涉及“農村電影”“鄉村電影”“鄉土電影”這一類型時,統一采用“鄉土電影”的稱謂可能更貼切一些。

(二)社會視域中的“鄉村電影”

“鄉村”與“農村”的稱謂包含著不同的社會、曆史和文化內涵。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是指中國廣大的傳統基層社會,是一個植根於土地,靠血緣關係的紐帶和傳統禮俗來維係的自然村社。新中國成立前後相繼在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初級和高級合作社等一係列社會改造。傳統意義上的鄉村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快速的計劃性的社會變遷中被瓦解和顛覆。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形態就由自在性和穩定性的“鄉村”過渡到革命性、鬥爭性和組織性的“農村”。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有很多農民和非城市居民住的區域應該稱為“農村”,但不應叫做“鄉村”,因為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是有自己的結構的,有鄉黨和鄉紳,也有鄉民自己的組織和教育,這個結構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甚至早在三年解放戰爭時期就逐漸消解了。

現代意義上的“鄉村電影”中的“鄉村”是一個中性詞,意指作品敘事的客觀對象,以此來區分“農村”和“鄉土”這兩個經過政治表達和文學呈現而被賦予了特定含義和價值的概念。相較於“農村電影”和“鄉土電影”,“鄉村電影”這一稱謂未在其存在過程中形成特定的內涵規定與外延限製,有時可以涵蓋“鄉土電影”和“農村電影”,換言之,凡是“鄉土電影”或“農村電影”,亦可稱之為“鄉村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