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解讀材料,我們可以體會到本文題所隱含的寓意:在當下這個信息時代,人們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時,人與自然的距離也是不同的。

學生可以從感知自然的角度立意,強調感知自然的奇妙在於探索、參與和體驗。如談論感受自然的原因;也可以談論親近自然,方能感受大美;還可以談論感受自然的具體方式等。學生也可以從認知自然的角度立意,強調理性認知更科學,更理性,離真相、真知很“近”。如可以談論借助現代科技,好好體驗自然;可以談論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了許多大自然的秘密;可以談論科技讓自然的感知更加精確豐富等。

當然,學生也應該看到兩種途徑各有其優點與局限,將兩種途徑結合起來討論,辯證立意,如談論這兩種方式不同但不對立,很多情況下,我們既需要用理性的方式去認識自然,也需要用感性的方式去感受自然。

文體選擇

在文體選擇上,學生既可以圍繞“感知自然的途徑”進行議論,也可以寫成寫景遊記散文,還可以敘寫與“感知自然”相關的典型事件,夾敘夾議。每一種文體理論上都可以自由選擇,隻要是自己擅長的,又便於表達即可。但是據廣東省高考語文科評卷組組長、華南師範大學教授陳少華介紹,2015年考生選擇最多的仍然是議論文,記敘文的比例偏少。就文體看,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文體特征模糊,語言表達與文體寫作要求不夠協調。這一點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文體可以自由選擇,但是一經選定某一種文體,就必須用這種文體的語言來寫作,不能寫成既像記敘文又像議論文似的四不像的文體。

附錄:

(2015年高考廣東卷作文題)閱讀下麵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看天光雲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雲卷雲舒的樂趣。

漫步林間,常看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

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