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自然,近思遠慮
鏈接高考
作者:陳新國
試題分析
中山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劉衛國說,一個好的高考作文題目應滿足兩個標準,一是內容很親切,二是立論可多樣。所謂內容很親切,就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而不是讓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所謂立論可多樣,就是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用這兩個標準來衡量,筆者認為2015年高考廣東卷作文題出得不錯,理由如下:
一、貼近生活,時代特征鮮明
2015年高考廣東卷作文題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旨在引導學生回歸生活,關注自然,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同時,該作文題也抓住了新時代的熱點,材料通過描述對自然的感性體驗和理性認識中離自然的“近”與“遠”,表現了高科技時代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將“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種對遠方風景向往的情懷蘊含其中,體現了命題者對社會熱點的思考,具有鮮明時代特征。
二、開合有度,寫作角度多元
北京大學曹文軒教授認為高考作文題目的發揮空間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過大的弊端就是什麼話題都可以往裏放,過小的弊端就是有些高手不能施展他的思想和才華。2015年高考廣東卷作文題既有一定的限定性,又給學生較大的發揮空間。
雖然該作文題材料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感知途徑,但是對於每種方式,材料中都同時提及了利與弊的雙麵性,提供的背景材料隻陳述事實,不作價值評判,給學生留下廣闊的自由思考空間。當然學生在具體寫作過程中,要圍繞人與自然的關係、兩種途徑對比等關鍵詞來寫,一定不能脫離材料,天馬行空。
三、注重能力,思辨色彩濃厚
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溫儒敏主張高考作文應該擁有更多思辨性,而不是堆砌名人名言、用典,尤其是近年來作文的“文藝腔”偏重,得適當糾偏。2015年高考廣東卷作文題以探討自然“遠”和“近”為材料內容,注重考查學生對當下生活的認知和辯證能力,具有濃厚的思辨色彩。
因為當我們直接感受自然時,我們離自然很“近”,但是離自然之名稱概念與物理性質就較“遠”;當我們獲取了關於自然的知識時,我們離自然很“近”,但我們離真實的自然、具體的自然就很“遠”。如果你置身大自然,去分辨雲朵、花朵,你可能感知得非常真實。但是,它們又不像在電視裏展示得那麼豐富。這裏的“遠”與“近”是精神心理方麵的距離,而且含有辯證意味。因此學生在寫作時就要根據自己對自然的認識及感悟,理性地去展開對自然的審美與思辨,並思考背後的原因和深層次問題。可以說該作文題不僅考查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能力,還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
立意點撥
2015年高考廣東卷作文題材料共三段,第一自然段看雲識天氣,但受自身條件限製;在電視中看天氣預報,但缺少樂趣。第二自然段說的是接觸自然可以看到自然之美,能看到“草長鶯飛、枝葉枯榮”,能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但未能理性認識自然;如果借助現代科技,容易認識自然規律,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知識,卻又缺乏體驗過程,失去直接感受自然的樂趣。第三自然段是對前麵兩段文字的概括,指出從不同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