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如何治療骨質疏鬆
中醫認為骨質疏鬆的發病機製為腎虛及脾虛,故針對病機而采用補腎壯骨、益氣健脾的治療法則。
1.補腎壯骨法根據“腎主骨”的中醫學理論,腎虛是骨質疏鬆的發病關鍵,故治療宜補腎壯骨,若腎精充足,則筋骨堅硬有力。有人選擇退化期骨質疏鬆患者11例,按臨床表現分成腎陰虛和腎陽虛型,分別用左歸丸及右歸丸加減治療,連服2個月,結果9例腰背痛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用X線顯示骨密度明顯增高者6例。有人用補腎益骨膏(熟地黃、淫羊藿、紫河車、澤瀉、龍骨等)治療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服藥3個月後,患者橈、尺骨骨礦含量均較治療前增加;有人以續斷、桑寄生、山萸肉、骨碎補、熟地黃等治療58例,腎虛症狀明顯改善,且骨密度平均值略有回升,其中尺、橈骨骨礦物質含量較治療前明顯增加,而對照組呈進行性減少。
由以上臨床案例表明從腎論治骨質疏鬆不但使腎虛症狀明顯改善,且骨礦含量、骨密度等指標的撿測亦可得到改善,證實了補腎中藥對治療骨質疏鬆效果優良。
2.益氣健脾,活血調肝脾虛則腎精虧虛,骨骼失養,骨骼脆弱無力,以致發生骨質疏鬆。故治療宜補氣活血、健脾調肝。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歸脾湯治療骨質疏鬆,顯示對骨鹽量增加明顯,可使貧血及更年期指數改善。有人發現丹參能使骨折過程中膠原纖維絲形成增多,鈣鹽沉積豐富,證明了丹參可以從鄰近骨折骨組織中調動鈣,以滿足新骨形成對鈣的需要,這說明丹參具有直接調節鈣代謝的作用。
以上資料表明,中醫藥在防治骨質疏鬆方麵具有潛力和優勢。
治療骨質疏鬆有哪些藥膳
中醫認為“腎主骨”。所以本病與腎髒的虛虧相關。因此,飲食營養中醫強調以補腎養肝、強筋;壯骨、健脾益腎為主。具體可用以下藥膳。
1.腎陽虧虛型表現為腰膝酸軟,尤其兩膝冷痛,畏寒肢冷,眩暈耳鳴,夜間尿多,易發生骨折,舌淡苔薄,脈沉細。宜選用溫腎壯陽強筋骨的藥膳。
三仙糖醋排骨:豬肋骨250克,淫羊藿(仙靈脾)10克,仙茅6克,仙鶴草12克,澱粉,糖、醋、鹽、醬油適量。
將豬排洗淨切塊,再將淫羊藿、仙茅、仙鶴草放入紗布袋中,與排骨共放入鍋中,加水煮至排骨熟爛,排骨湯隻剩200毫升時,棄去藥袋,排骨撈出,入鐵鍋中煽炒,排骨湯中加入澱粉、糖、醋、醬油、鹽,攪成糊狀,加入排骨中收汁勾熒出鍋。淫羊藿又稱仙靈脾,性味辛溫,既補腎壯陽、強筋骨,又能祛風除濕止痹痛。仙茅也是辛熱壯陽之品,有溫腎壯陽、祛寒除濕作用。仙鶴草,民間稱其為脫力草。有補虛強壯、恢複疲勞的作用。中藥“三仙”有促進成骨細胞增殖的良好作用,可提高骨密度,促進骨質形成。豬排骨含有較多的鈣及豐富的蛋白質,性味甘平,有長肌肉、強筋骨功用;加上糖醋烹調,既美味也有利鈣的吸收,是腎陽虛型骨質疏鬆者的一道美味佳肴。
2.肝腎陰虛型全身多關節酸痛腫脹,爪甲枯脆,眩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咽幹口燥,尿黃便幹,舌紅少苔,脈沉細。因此宜食滋補肝腎的藥膳。
甲魚補腎湯:甲魚1隻(約500克),枸杞子30克,熟地黃15克,薑、蔥、鹽適量。將甲魚洗淨去腸雜、頭甲,切塊,同洗淨的枸杞子、熟地黃放入鍋中,加蔥薑及水適量,文火燉熟即成,食肉喝湯。甲魚性味甘平,入肝經,可滋肝腎之陰,清虛勞之熱。枸杞子、熟地黃有協同作用,故本品有滋補肝腎、滋陰涼血之功,從而達到壯骨強筋的目的。
3.脾腎陽虛型表現為腰酸腿痛,常有自發性骨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形寒肢冷,舌胖苔白,脈沉細。故可用溫腎補脾的藥膳。
加味板栗燉牛肉:板栗100克,牛肉500克,大棗枚,補骨脂15克。將補骨脂水煎2次,得煎液500毫升。
牛肉切塊,在鐵鍋中加蔥、薑、醬油,略煸後,放入沙鍋中,加補骨脂煎液、去殼板栗、大棗,文火燉至熟爛,調味,即可。板栗甘溫入脾胃腎經,古稱“腎之果”,能補腎氣,善治腰腿不遂。大棗性味甘溫,有“脾之果”之稱,可補脾和胃。牛肉性味甘平,可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對骨質疏鬆患者頗為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