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青少年審美觀念的後現代主義反思(3 / 3)

審美世俗化、平板化

當代青少年有一種沉溺於聲色之中,消磨生命,娛樂至死的傾向。他們的審美體驗缺乏深度,對高深的精神性的美感敬而遠之,喜歡淺顯、直接、輕鬆的事物。

後現代主義有一個觀點,即一切都是語言符號構造出來的, 一切都經過了語言和感官的過濾,不存在話語外的固定的意義和真實。由此看來,當一切都隻是語言遊戲,那人們也不必費勁去尋找所生活的意義了,隻需要沉浸在形形色色的符號之中生活,隻需要當下快樂。當代青少年沉浸於各種審美符號當中,呈現出一種世俗化、平板化的審美特點似乎就是後現代主義以上見解的最好的例證。然而,語言外有沒有真實,對於後現代主義來說是一個沒有結論的問題。很多後現代主義者,譬如拉康等,都不否認不可符號化的真實的存在。對於這種真實的徹底的丟棄,一味地沉浸在符號當中,並不是完全的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不放棄任何可能性。也許,後現代主義的觀點更趨向於,青少年們最好既能在符號中遊戲,又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實,不至於僅僅膚淺地遊戲人生,丟棄那個不可被符號化的寶貴的真實。

審美感官欲望化

當代青少年的審美觀念有生理化、感官欲望化、放縱身體的趨向。這似乎與後現代主義重新強調感性、強調身體的價值一脈相承的。然而,後現代主義並沒有一味地強調感性,放棄理性,更不是崇尚感官的刺激,宣揚毫無節製地放縱欲望。後現代主義隻不過是想消解原本的理性中心,重申感性的力量,給予非理性該有的一席之地。當代青少年在審美活動過程中一味的放大感性的欲望,強調純粹感官的滿足,沒有留給精神一個應有的位置,並不真的符合後現代主義的初衷和精神實質,也難以帶來後現代主義所希望的生活的平衡。

當今社會被譽為一個後現代主義社會,它深植於西方晚期資本主義的大環境中,後現代主義的很多觀點不免被資本操縱和利用。在當今商品美學、符號價值盛行的時代,一切的欲望都被掛上美的名義追逐著大眾去消費。後現代主義社會的商品文化比起後現代主義哲學和美學思潮更容易通過經濟的力量在當代青少年當中流行起來。然而,後現代主義並不是一味地消費、放縱欲望、低俗化。而我國正處於一個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交叉並存的時代,加強當代青少年的審美感悟力,培養青少年獨特的具有懷疑意識的審美觀念,培養青少年立足於本國實際社會環境的具有個性的審美趣味,是一個對當前來說不容易而又無比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當代青少年審美特征及其歸因分析》李勃 中國青年研究 2009第6期

[2] 《黃昏後的契機—後現代主義》【英】 凱文.奧頓奈爾.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5年版 第49 頁

[3] 李江靜.淺析改革開放以來青少年審美趣味的變遷——以 文化藝術審美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09,(6).

[4] 張大均.對大學生審美意識的調查分析【J】1心理科學,1993,16(4).

[5] 李勃. 當代青少年審美特征及其歸因分析【J】.中國青年研 究,2009,(6).

作者簡介:

田曉婷,女,漢族,廣東廣州人,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美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