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青少年審美觀念的後現代主義反思(2 / 3)

其次,在審美欣賞方麵,眾所周知,影視作品和流行音樂成為當代青少年最喜歡的藝術形,而各種偶像劇更是當代青少年的至愛。筆者認為,這些偶像劇所代表的審美標準和趣味,也無多元性、個性和顛覆性可言。在中國大陸受到青少年追捧的韓、台劇,都有著相似的浪漫主義情結,偶像情結,貴族情結,其故事框架、人物性格設計、人物造型都比較老套,仍不過是高貴的王子拯救善良的灰姑娘的舊模式。

實際上,當代青少年幾乎沒有屬於他們的審美標準可言,幾乎一切都是媒體、廣告以及商業營銷手段構建出來的。在審美選擇和標準上,他們不過受到社會的時尚和潮流的影響,是一個被動的追逐者。根據巴爾特的研究,時尚和潮流,本質上是受到貴族、精英對時髦的反應以及大工業和消費主義控製的。【2】在這種時尚和潮流的構建中,媒體發揮無比巨大的作用。當代青少年並沒有建立自己的個性的,多元性的審美標準,隻是在消費被社會構建出來的審美標準而已。

審美娛樂消遣化、低俗化

當代青少年的審美活動主要發生在日常生活的吃喝玩樂上,相比高雅的藝術熏陶、氣質培養,他們更專注於外在的事物,追求美服、美容、美飾、美物、美景。他們喜歡的不再是代表經典藝術價值的老舍、魯迅、托爾斯泰,而是網絡上充滿荒誕色彩的人物,如芙蓉姐姐。

後現代主義中有一種消解精英和大眾之間的界限的觀點。表現在藝術、美學走出了象牙塔,和商業融合形成通俗藝術,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傳統中的美和非美、俗和雅的界定消失了。後現代主義不再認為精英文化一枝獨秀,承認大眾文化的獨特的價值。大眾文化不是精英文化的附庸,更不是劣質、低級的文化。由此,通俗藝術形式和通俗文化得到了認可,同時產生了一種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傾向。從這個角度似乎可以解釋當代青少年審美娛樂消遣化、低俗化的特征。

但是,當代中國並沒有真正經過從現代到後現代的過渡和反思過程,青少年更不了解後現代主義的精神實質。後現代主義強調解構,強調去掉具有統治地位的中心、主流,看到其他的被邊緣化的非主流的事物的存在的價值。但當我們不是在“雅”之外看到“俗”的價值,而是一味的沉溺於“俗”,覺得愈俗愈好,由此形成一種文化產業的時候;當我們不是在玄虛的純粹精神追求中外看到身體和物質的價值,而隻是一味強調身體的快感和物質對身體的滿足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構建了另外一個需要被解構的中心。當新的理論被資本利用,變成另一種被操控的意識形態時,變成另外一個中心時,這理論本身就已經不太後現代主義了。可以說,當代青少年的審美選擇,並不是建立在對優雅、精致的精英文化解構的基礎上,而主要受到消費主義、文化工業、廣告傳媒的影響,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立場,隨著各種外來的、網絡的資訊漂浮。他們隻是一味沉溺似地娛樂、消費,隻是文化商業的一隻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