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
作者:王桂書
【摘要】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於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要求的教育,是以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在德智體諸方麵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推行素質教育是教育的自我完善,是克服“應試教育”弊端的總對策,更是迎接21世紀挑戰的戰略舉措。本文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學生 主體性
素質教育包括方方麵麵,其中關於如何培育和發揮學生主體性,怎樣為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創設條件,正在成為不少人關注的焦點,也是本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重點。
大家一致認為: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全麵提高人的素質起定向作用。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包括道德素質、思想素質、政治素質以及與這些素質相關的心理素質,這些都是做人的基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教育界有識之士常說“文化素質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質不合格就是危險品”。可見思想品德素質在學生的整體素質結構中的重要性。實施素質教育是一個積極的推進。
首先要對對當前思想品德課現狀中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之處,給予認同。一是認為思想品德學科設置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體現。二是認為目前思想品德課在許多方麵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例如:教學目標突出方向性、基礎性;教學內容突出思想性、教育性;教材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形式上堅持“圖文並茂”以及由淺入深的規律性;教法力求靈活多樣,直觀形象;教學過程強調明理、激情、導行的統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強調針對性,在重視講清觀點的同時,注重道德判斷能力、辨別是非能力的培養;等等。特別應當提及的是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認同。
其次,對目前思想品德課教學現狀中存在的不利於落實素質教育要求的問題,認識趨於一致。例如:教學內容和要求上理想化的成分多,與社會脫節的現象普遍存在;教材中部分課文離學生生活遠,分析推理多,引導活動少;教師備課時對如何講清道理斟酌得多,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工夫少;課堂教學總體上老師講得多,學生訓練少;教學方式上“我講你聽” “我問你答” “我說你評” “我舉例你分析”,由少數學生活動的情況多,學生主動發問、普遍參與、充分討論少;教學實效有待提高。
在調查的基礎上,經過反思,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思想品德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不可忽視;以往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內容、觀點和做法必須予以肯定;問題集中於思想品德課如何從當前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重在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使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生學習的需要,在課堂上更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煥發出來,以提高教學實效。
第三,豐富主體性教育過程的思路與對策。
(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兩種意識
主體性教育過程,要求教師要擔負起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責任,那麼首先就要更新觀念,從知識論轉向主體教育論。對思想品德課教師來說,要樹立兩種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