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學生是學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就是強調教學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健全個性,使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不要把學生看成物,看作被動的認識體,而要把他們看成人,看成完整的生命體,從而把教學目的定位在使學生學會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優秀教師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發現真理”,提倡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人的發展的一切條件中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活動,學生主體性發展是在活動中生成、表現的,沒有個人的積極實踐活動,就談不上個人的任何發展。而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參與的主要學習實踐活動,隻要把學生看作是引起、展開、參與和評價各種學習活動的主角,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想品德課也不例外,教師的職責主要在於使自己執教的每一節課,都能最大限度地麵向全體、全員參與、師生互動、相機誘導,以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並將其引向對真、善、美的追求。
二是樹立“注重客體主體化轉變”的意識。換言之,就是我們常說的促進道德內化。雖然思想品德課不能承擔全部德育的責任,但真正教學效果的好壞要看內化程度如何。為此思想品德課教師要認真研究道德形成的規律,研究道德與人的心理機製的製約關係,千方百計使自己的教學內容經過“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產生情感體驗,為其所接受,並能做出評價;“引起動機”,使學生經過自主思考與選擇、自主吸收,在頭腦中產生認同,願意去學去實踐;然後產生自己的“行動綱要”(或計劃),確定適合自己的行為方式;並經過“反複行為實踐”形成習慣;最後內化“形成品質”。
(二)提供自主學習機會,提高自主學習質量
按主體教育的觀點,學生隻有獲得了大量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機會,才能獲得“積極主動學習”的條件。
首先,要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結構。思想品德課每周才40分鍾,容量有限,隻有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結構,給學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才有全員參與的可能性,才便於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思想品德課最容易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地方,是聯係實際運用觀點的部分,但往往由於教學結構安排不當,最後隻剩三五分鍾,匆匆而過,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主動性都不能得以很好的發揮。成功的經驗表明,思想品德課的開頭要簡潔、明快、巧妙,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的主題上來,切忌拖拉或繞遠。其次,在教學全過程中要多設計一些便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如適當安排學生自己操示投影資料、演示小品、即興表演、收集名言、討論辨析、課前課後調查等等,這樣使學生多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
隻有這樣,既有自主學習時間、學習機會,又有自主學習活動的高質量,教師也要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質的同時還要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表達要準確,富有情感。語言多一分幽默,氣氛增一分和諧;語言多一分激勵,學生增一分信心;語言多一分啟發,學生增一分興趣。這些都無疑有益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