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探索
作者:何誌勇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紹了高中生物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係,著重闡述了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 生物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
一、高中生物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係
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三大課程新理念: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的學習過程中倡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課標在課程設置、內容、結構和方法方麵體現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的特點。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及變化規律的科學,比起其他任何學科具有更為突出的鮮活性、生命性和動態性。它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自然學科,因此中學生物學教學在培養新世紀人才的創新教育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不容忽視的地位。
二、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
從創新素質的生成機理可以看出,課堂環境對學生會施加外部影響。構建有利於創新素質培養的課堂環境是重要的策略之一。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對話”關係,使課堂的活力得以恢複,師生之間在沒有專製、壓力、戒備、懷疑、阻抗的情緒中交往和溝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討論、暢所欲言,呈示著一種生態平衡之美。在平等對話的師生關係前提下,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和權利展示自我,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相對於個體的進步和創新,體現了差異生成性的教學原則。平等對話的師生關係徹底打破了教師的課堂權威地位,師生之間不但有言語的溝通,還滲透著心靈的交融,教師與學生同時探討、反思、進步,和諧共進、教學相長。
(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是要使學生不滿足現狀,善於觀察,思維敏捷,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和觀念來追根究底。能形成一種自覺的創新意識,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隻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出創新熱情。教師可以建立合作探究的模式,強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精選創新問題材料,給予充足的時間,提供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以合作探究的模式使學生迸一步經曆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通過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能得到相互的啟發和提示,從而達到創新意識的培養。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