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中醫中藥保健知識(1)(2 / 3)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麵所形成的夾角。一般分三種角度。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血管、重要髒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部位。平刺;也叫沿皮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15度角左右,沿著皮膚刺入。適用於皮薄肉少的部位。

針刺的深度要根據體質、年齡、病情、部位而定。針刺的角度與深度關係極為密切,一般講,直刺多用於深刺,斜刺或平刺多用於淺刺。對於“天突”、“啞門”、“風府”等穴,以及眼區、胸背和有重要髒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當往意要淺刺,以免發生意外。

將針刺入腧穴後,要行針(也叫運針)以使之得氣,“得氣”又叫“針感”,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所產生的“經氣感貝”。當這種“經氣感應”產生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患者也會同時有酸、麻、脹、重等感覺,這種感覺甚至會沿著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擴散和傳導。若無經氣感應而不得氣時,醫者則感到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此時醫者就要施用提插、撚轉等各種手法使之得氣,也可靜以久留,以待氣至。針刺得氣,才有祛邪扶正的作用。

將針刺入腧穴後,一般留針10~20分鍾。但對一些特殊病證,如寒證、頑固性疼痛等可延長留針時間,在留針期間可進行間歇性行針,以增強、鞏固療效。

在行針施術或留針之後即可出針。出針時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持針作輕微撚轉,慢慢將針提至皮下,然後將針起出,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出針後病人休息一會兒才能活動。起針後要檢查一下針數,以防遺漏。

針刺的異常情況及處理方法

①暈針:是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的暈厥現象。其表現為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麵色蒼白、惡心欲吐、心慌,多汗、四肢發涼,重者甚至血壓下降、二便失禁及脈微細欲絕。暈針的原因,多為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大病之後、因體位不正、醫者手法過重等。一般處理方法是立即停止針刺並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並飲些溫開水或糖水,注意保暖,即可恢複正常。嚴重不能複常者,要請醫生診治。

②滯針:在行針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撚轉、提插、出針均困難,病人覺得疼痛時,稱為滯針。滯針的原因,多為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腧穴後,由於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針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撚轉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針體所致。一般處理方法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於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肌肉的緊張。

③彎針: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後,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其表現為,針柄改變了進針或刺入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撚轉及出針均困難,患者又感到疼痛。彎針的原因,多為醫生進針手法不熟練,或用力過猛過快,使針尖碰到堅硬組織器官,或病人在針刺、留針時移動了體位,或因針柄受到某種壓力等所造成。一般處理方法是不得再行提插、撚轉,用手慢慢地順著彎曲的方向將針取出。若因病人移動體位所造成,則應使患者慢慢恢複原來的體位,局部肌肉放鬆後,再慢慢將針取出。切忌強行拔針,以免將針斷於體內。

④斷針:針體折斷在人體內。斷針的原因,多為針具的質量欠佳,或針身、針根有損傷剝蝕。一般的處理方法是患者切勿更動原來的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體外時,可用血管鉗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針與皮膚相平或稍凹陷於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當立即請醫生手術。

⑤血腫:針刺部位出現皮下出血並引起的腫痛。表現為出針後,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一般可自行消退。若嚴重時,可先冷敷止血後,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針刺的注意事項

患者在過於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開盡量選用臥位。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對胸、脅、腰、背髒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的患者尤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