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煎法
中藥的煎法恰當與否,是直接影響療效的一個重要環節,應當加以注意。
湯劑是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劑型,藥物的有效成分全靠煎煮得法而獲得,所以要掌握正確地煎藥方法。
1.用具:廣泛使用有蓋的砂鍋。砂鍋的性質穩定,不會與藥物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受熱均勻,散熱又慢,是最經濟實惠的煎藥工具。也可用其他搪瓷製品。但鐵、銅、錫等金屬鍋不能用。因為它們會與藥物中的某些化學成分起反應,降低藥效。甚或產生有毒物質。
2.用水:以潔淨為原則,自來水、井水、蒸餾水都可以。但是含礦物質和鹽類過高,或被農藥、放射性物質汙染過的水,均不宜煎煮中藥。加水量一般以藥物的一倍半至三倍為宜。煎取的藥汁總量在200~400毫升之間。煎煮二煎時,因藥材已吸足水分,所以用水要比頭煎減少一半左右。
3.浸泡:一般中草藥都有一定的體積和厚度,有的還比較致密,有的藥物裏麵含有蛋白質和澱粉,直接煎煮會使蛋白質凝固在細胞裏,澱粉也被糊化,使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影響療效。經浸泡後,使藥濕潤變軟,細胞膨脹甚至破裂,有效成分就容易被煎出來。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劑,浸泡30分鍾左右,以根、種子,果實等為主的藥劑,浸泡60分鍾左右。浸泡中藥一般用涼水或溫水。
4.火候:應先武火急煎,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
5.時間:一般的中藥以煎煮兩次為宜。煎藥的時間以煮沸後開始計算,解表劑、理氣劑,一般頭煎5~10分鍾,將藥汁攄出後,再放水進行二煎,煎沸後文火煎30分鍾,二煎沸後文火煎20~25分鍾。
此外,在煎藥過程中,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和反複攪拌,以免使揮發成分損耗過多,一般一煎攪拌一次。對一些礦物、甲殼類藥物,在藥劑中都另包成一個小包,藥方上寫著“先煎”或“先下”的應先煎40分鍾到一個小時。後下藥物在即將煎好時才下鍋,文火煎5~10分鍾就起鍋。為防止煎後藥液混濁,減少對消化道的刺激,有些藥物用紗布將藥先包好,再入鍋與其他藥物同浸泡、同煎煮,如旋複花、青黛、馬勃、赤石脂等,處方上標明“包煎”或“包”字樣。某些貴重藥如人參、西洋參、三七、犀角、羚羊角等,在配入藥劑使用時,為了盡量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被其他同煎藥物的吸收,而單獨另煎或另燉,處方上標明“另煎”或“另燉”字樣。膠質、粘性大且易溶的藥物,與其他藥物同煎會發生粘附,或粘鍋煮焦而影響藥效,故應在他藥煎好後,放入去掉藥渣的藥液中微煮,趁熱攪拌,使之溶解,如阿膠、鹿角膠、飴糖、蜂蜜等,處方上會標明“烊”或“烊化”字樣。含有揮發油、容易出味,用量又少的藥物,可用開水半杯,或用煮好的一部分藥液趁熱浸泡(須加蓋,以減少揮發),如藏紅花、番瀉葉、胖大海等。
散劑、丹劑、丸藥、自然汁及不宜煎服的其他藥物,如朱砂、三七粉、犀角粉、黃連粉、沉香粉等,宜用水或藥液衝服,處方上標明“衝”或“衝服”的字樣。
中藥湯劑的服法
湯劑的服藥次數當以一劑量為準。一般一劑分煎兩次,需將兩次煎出的藥液合並,混合均勻,再根據醫囑分2~3次內服。一般是晨起和晚上睡覺以前各服一次。另外還有頓服、頻服、冷服、熱服、飯前服、飯後服等特殊情況,要根據醫囑而服用。
服藥禁忌——忌口
忌口,在中醫學上稱“服藥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一般服藥期間應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及不易消化和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比如寒性病不宜食生冷食物;熱性病應忌食辛辣和油膩食物,瘡瘍及皮膚病應忌食魚、蝦、蟹等腥味食品及刺激性食物,經常頭目眩暈、煩躁易怒的患者忌食胡椒、辣椒、蔥蒜及酒等。此外,古代文獻還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丹參、茯苓、茯神忌醋,鱉甲忌莧菜,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燕、蒜、剪卜,土茯苓、使君子忌茶。還有蜜反生蔥,柿反蟹等。
中醫針灸
針,是指針刺;灸,是指艾灸。針灸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
針刺
①針刺的方法
目前一般選用不鏽鋼針作為針具。針具及醫生的手要經過消毒,患者平臥並選擇好穴位進行針刺。臨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如持筆狀,左手指甲尖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用指切進針,夾持進針、舒張進針或提捏進針等方法針刺。在針刺操作過程中,要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這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和防止意外事故發生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