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血液的粘度增高,血液會變稠,流動速度也會隨之減慢,造成大量脂質沉積在血管內壁,使各器官供氧不足,導致人頭暈、困倦、記憶力減退。日積月累,當年輕人開始步入中年甚至老年時,這些平時沉積的脂質塊與衰老脫落的細胞、細胞碎屑聚集在一起,容易形成血栓阻住血管,使依賴該血管供血的組織缺血與壞死,從而引起腦栓塞、栓塞性脈管炎、心肌梗塞等病。
要降低血液黏稠度,可采用多喝水來稀釋血液的辦法。最好是喝涼開水或者有抗凝聚作用的淡茶水,在每天清晨、飯前一小時及睡前兩小時飲用。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降低脂肪。黑木耳具有溶血的作用,長期食用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此外,經常吃一些維生素C,多參加運動消耗脂肪,因熬夜而消耗體液後多補充水分,也都有防止血液黏稠的作用。
尿素氮測定
血液中含氮物質主要為蛋白質,約占總氮量的98~99%,隻有1~2%為非蛋白氮,其中尿素中的氮又占非蛋白氮的一半,大部分由腎髒排出體外。如果體內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加或腎髒排泄障礙時,血液中尿素氮便升高。常見於心力衰竭、休克、消化道大出血、腎炎、腎髒腫瘤、輸尿管結石、前列腺肥大、腫瘤壓迫所致的尿路梗阻等。
顱腦損傷的護理
【知識概述】
顱腦損傷與生理的改變綰關。老年人生理機能逐漸衰退,機體反應能力差,故傷情一般較重,恢複慢,死亡率亦較高。
【綜合特點】
由於顱骨鈣質增加,彈性差,經暴力打擊後易出現顱骨骨折。損傷後常出現昏迷、頭痛、嘔吐、瞳孔變化、眼球的位置改變及運動障礙,以及肢體活動障礙而導致癱瘓,或四肢伸肌強直,或角弓反張,甚至出現脈微弱且頻速,血壓下降,呼吸緩慢等危象變化。當發生顱內血腫,或嚴重腦水腫等現象時,司使腦組織受壓而移位形成腦疝,危及病人生命,所以在老年人頭部外傷後應注意密切觀察。
【補充說明】
1.早期發現異常症狀,應送至醫院搶救治療。
2.老年人常有明顯腦動脈硬化、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應注意防治。
3.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在早期一般應使臥床至少3~5天。低顱壓休克病人應采取平臥頭低足高位(床尾抬起15~30度),以保持腦內血液循環。顱壓升高,腦水腫者,則取頭高臥位,以利於靜脈回流和減輕腦水腫。
4.對顱底骨折有腦脊液鼻漏或耳漏者,嚴禁用棉球等物堵塞,以防感染。
5.昏迷病人和肢體癱瘓患者要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暢,有分泌物或嘔吐物用無菌紗布或幹棉球擦淨。
6.眼瞼閉合不全、角膜暴露以及分泌物存留可發生角膜炎或潰瘍等。護理時應每日衝洗眼結膜一次,有炎症時塗敷服藥後帶眼罩保持清潔。
7.為了防止這類病人因長期臥床而發生肺部感染或褥瘡,耍定時翻身(每2~3小時一次),翻身的同時輕輕拍打患者背部有利於呼吸和排痰,減少並發肺部感染。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並保持皮膚幹燥清潔。被褥要拉平,不要有皺折。對易於出現褥瘡的骶尾部、髂部、踝部、足跟部及肩胛部等可用棉墊或海綿墊墊起,以緩衝壓迫。
8.顱腦損傷患者時常出現躁動,一般不用鎮靜劑,待醫生查明原因後方可使用鎮靜藥物。
9.有時病人出現腹脹、大便色黑(稱柏油便),或嘔吐物為咖啡色液體,這是胃腸道粘膜出血,是病情危重的指征,應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10.呼吸困難或呼吸道有梗阻的病人往往需要做氣管切開手術,以減少呼吸道的死腔,有利於氣體交換,防止二氧化碳蓄積而加重腦部症狀。對已做氣管切開的病人應定時吸痰、蒸氣吸入,並在氣管內每日3~4次滴入或吸入抗菌素液體,防止呼吸道感染。
11.清醒後的病人應給以易消化、熱量較高的半流質飲食。如蛋花麵片湯、米粥加魚鬆、肉鬆或肉末等。昏迷病人應禁食,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及液體,待病情穩定後可鼻飼流質飲食,進行鼻飼時要注意:
①每次鼻飼前應先檢查胃內容物是否已經排空,否則應推遲鼻飼時間或減少每次鼻飼量;
②鼻飼時應防止食物逆流進入氣管;
③對食欲不振,加之臥床常出現消化能力減弱和便秘者,應定時服緩瀉藥物;
④對恢複期病人必須給高熱量,高蛋白飲食,每公斤體重至少25卡熱量,否則將延遲病情恢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