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血液中的白細胞共有五種: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白細胞計數是計算每立方毫米五種細胞的總數。白細胞是人體的衛士,與侵入人體的細菌、病毒等作戰,將它們殺傷、中和及除掉。白細胞增高見於各種炎症,燒傷、大出血、白血病等,白細胞減少見於一些傳染病、血液病等。但在劇烈活動和飯後的暫時性增高,則屬於正常現象。白細胞計數正常值為4000~10000/毫米3。
白細胞分類是看五種白細胞各占多少百分比,比例的變化是不同疾病的反應。
尿液常規檢查
【知識概述】
尿液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排泄物,它含有人體不需要的廢物,而不能帶走對人體有用的東西。當人患有某些疾病尤其是泌尿係統疾病時,尿液則發生變化。而較為簡便又能基本反應問題的檢查方法為尿常規檢查。
【綜合特點】
尿常規檢查包括一般性狀、蛋白質定性,糖定性和顯微鏡檢查。
健康人一天尿量為1000~1500毫升。顏色為稻黃色至黃褐色。在食入蔥、蒜等後可有相應的特殊氣味。患糖尿病、酮症時散發出水果的甜味。新鮮尿清晰透明,若因鹽類析出而變混濁,則為正常現象。
正常人蛋白質定性為陰性。若為陽性則為疾病所致。通常尿中含有微量葡萄糖,隻不過用普通方法檢查不出來,尿糖是“陰性”的。老年人尿糖陽性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患有糖尿病。
【應用範圍】
顯微鏡檢查:正常尿中無紅細胞或偶見,可有少量白細胞和上皮細胞,偶見透明管型。紅細胞增多見於腎炎、腎結核、腎結石、腫瘤。白細胞增多說明泌尿道有炎症。管型提示有腎髒病變。
糞便常規檢查
【知識概述】
糞便檢查幫助診斷消化道疾病和其他有關疾病。正常大便一般為褐色,可因攝取的食物而不同。上消化道出血時呈黑色,下消化道出血時帶血色,總膽管完全阻塞時呈灰色或陶土色,這些均為不正常現象,應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通常大便為成形軟便,腹瀉或患痢疾時為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患有寄生蟲病者可見到蛔蟲、蟯蟲,鉤蟲、絛蟲的體節。
【補充說明】
顯微鏡檢查:觀察食物殘渣,可以了解胃腸道消化功能。觀察寄生蟲卵及原蟲,對寄生蟲病和原蟲病有確定診斷的價值。大量上皮細胞表示腸粘膜有急性炎症,細菌性痢疾粘液多且有多量白細胞。
肝功能檢查
【知識概述】
肝髒好像是人體內的一個綜合化工廠,能製造一些人體必需的物質,又能處理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臨床上常用肝功能試驗來了解肝髒的情況。
【綜合分類及特點】
常用的肝功能檢查有下列各項:
轉氨酶的測定
轉氨酶包括穀丙轉氨酶(GPT)、穀草轉氨酶(GOT)。這兩種酶是蛋白質合成與分解代謝的重要物質,在人體許多組織中廣泛存在,但以肝髒中含量最豐富。當肝髒受損害時,血中這些酶的活性就升高。血中轉氨酶測定方法不止一種,正常值也不同。因此,要根據檢查單位的正常值來判斷化驗結果。
轉氨酶測定對肝髒病的檢查雖靈敏度較高,但由於這些酶分布較廣,其他病也可使其增高,如心肌梗死+膽道梗阻、急性胰腺炎、潰瘍病和肌肉疾病等。
膽紅素測定
正常人血清每100毫升中含膽紅素0.1~1.0毫克。高於1毫克為不正常,當高於2毫克時,就會發現白眼珠變黃,嚴重者全身皮膚發黃,就是常說的黃疸。許多病都可引起黃疸,常見的為肝炎、膽結石、腫瘤、血液病等也可引起黃疽。
血清白蛋白與球蛋白測定
肝髒是合成血漿白蛋白的主要場所。正常人血清總蛋白6~8克%,其中自蛋白4~5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例(A/G)為1.5~2,5∶1。肝髒有病時,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升高。A/G比值倒置時,表示肝功能嚴重損害。另外,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白蛋白的減少和球蛋白的升高。
血糖測定
老年人易患糖尿病,而糖尿病又常為冠心病、腦血管病,腎髒病及失明的罪魁和同犯。因此老年人要警惕糖尿病,進行血糖檢查。正常人血糖水平較恒定,宜清晨空腹取血。血糖升高多為糖尿病所致,血糖降低亦屬不正常,要查明原因。
血脂測定
血脂是指血漿中所含脂質的總稱,概括為四類: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膽固醇酯及非酯化的脂肪酸。血中膽固醇含量增高稱為高膽固醇血症。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甘油三酯亦升高。常見於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過多、糖尿病、肝病等。高血脂症與冠心病關係密切,故疑為冠心病時,常作血脂檢查。除膽固醇檢查外,6脂蛋白、前盧脂蛋白均屬血脂檢查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