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的舞台設計研究
文化藝術
作者:範建華 張智熙
“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的戰士,用藝術做我們的武器,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解放獨立,奮鬥到底……這就是我們的歌聲。”這是1938年10月1日成立於延安的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院歌,簡短的幾句歌詞配上高亢的樂曲,無不透露著那時作為革命聖地的延安,人們用藝術作為抗戰武器的決心。由於“魯藝”開設的戲劇、音樂、美術、文學四個部吸引了從祖國各地奔赴而來的年輕人,漸漸地,延安的劇社、文工團紛紛湧現,演出的作品也越來越多。隨著舞台劇的興起,自然免不了對舞台設計的需求。
一、1937年至1948年間延安地區的舞台設計概況
舞台美術主要包括化妝頭飾、服裝、道具、舞台陳設與布景、燈光、效果等。
延安是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偏僻山區,1936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對藝術活動進行了有力倡導,各種劇團紛紛成立,群眾文化活動也空前活躍,延安文藝揭開了新的一頁。隨著抗日戰爭全麵展開,許多青年知識分子紛紛來到延安,中國革命文化的中心逐漸轉移到了延安。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使中國現代文化藝術麵目為之一新。“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裏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延安文藝界正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導引下,湧現出一批優秀劇作,如京劇《三打祝家莊》、秧歌劇《兄妹開荒》、歌劇《白毛女》等,在這股文化熱潮鼓舞之下,延安的舞台美術呈現出新的麵貌。
1.化妝頭飾
延安地區現代戲的發式,均以劇中人物所處時代、地區所流行發式特點為基礎,進行美化裝飾。由於條件有限,化妝品多用土辦法、土材料自己製造。(《陝西省戲劇誌》,魚訊等著,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173-181頁)例如,用煙盒中白、黃柏紙做發亮的頭飾,用各種顏色的毛線做花朵纓須之類以表示富有。劇中人物的麵部化妝主要根據劇中人物性格特點、外貌特征為構思,以演員自身五官相貌為基礎,對眉毛、眼睛進行各種形狀勾畫、粘貼,用底彩畫出與劇中人物相吻合的外貌特征,達到戲劇演出要求的效果。
2.服裝
在舞台設計的眾多類別中,最困難的要算是服裝。農民的服裝易得,但演城市和曆史上各時代的人物就隻能全靠自己縫製了。(《在延安舞台上》,鍾敬之著,文津出版社1989年版,37頁)雖然當時演出的服裝受物質條件限製,沒有現在絢麗奪目,但在舞台上還是能起到一定預期效果的。延安邊區的戲劇服裝,可分為古裝劇和現代戲兩類。
古裝劇服裝包括頭盔網巾、鞋靴等,均按戲劇故事發生的時代、地方特點、人物身份等不同情況,自行設計、製作或購買;現代戲的男女服裝主要有中山裝、八團綢馬褂、長袍、紅衛服等。有些還需穿著軍服。
3.道具
過去舞台上的道具有時又稱為砌末,砌末是戲劇舞台上大小用具和簡單布景的統稱。在各式各樣的道具中,當時延安地區使用頻率較高的多屬兵器砌末、生活砌末及擺設砌末等。兵器砌末多為各式各樣武器,用於舞台上對打,輕便安全是其主要要求,故多用竹木製作。生活砌末如文具、餐具等,隨身所帶雜物如手帕等都屬於生活砌末。擺設砌末如花瓶等起擺設作用的物品。
三、四十年代延安邊區的現代戲道具,講究真實,多仿照生活用品,個別小戲仍堅持使用各自富有特色的道具,如秧歌劇所用的花扇等,直至今天仍無甚變化,保持著民間小戲的古老風貌。
4.舞台陳設與布景
舊時延安地區傳統戲的舞台陳設基本隻有一些簡單的裝飾物,如幕簾、幔帳、桌椅等,而當1936年中共中央到達延安後,演出表現現代生活的話劇、歌劇、戲曲甚多,如《白毛女》、《帶槍的人》、《農村曲》等,這些戲的演出已逐漸有一些舞台裝置,布景完全按照現代話劇方式設置,起初較為簡單,如鍾敬之在歌劇《農村曲》的演出中初次嚐試茅草頂屋麵、紙糊的樹等。之後,延安的舞台裝置迅速發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舞台陳設有較大突破,布景設計與繪製也漸漸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