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發展的中國電視劇文化價值取向
電視研究
作者:付彬彬
隨著改革開放發展繁榮起來的中國電視劇,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盡管電視劇製作有時呈現出工業化生產的特征,但是它不同於一般意義的工業產品,它以審美的方式、文化的內涵傳達特定的價值取向。
所謂價值取向是指一定的主體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在麵對或處理各種矛盾、衝突、關係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電視劇文化價值取向是指“在內容與形式等各個層麵上對社會需求的滿足及與其發展的適合、接近和一致。”(曾鴻、王靜:《國產電視劇文化價值取向淺談》,載《當代電視》2005年2期)一部電視劇取得高收視率,一方麵是因為製作精良或者內容出奇製勝,更重要的是因為其表現了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升華了觀眾的精神世界,完成了應有的大眾傳播的導向性責任。
當代多元的文化發展,導致中國電視劇文化價值取向呈現多元性。北京大學彭吉象教授提出:“在當今中國社會裏,主流文化、大眾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外來文化、民間文化、地域文化、後現代文化等等多元並存,使我國當代文化真正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態勢,”(《機遇與挑戰——電視專業化頻道的營銷策略》,彭吉象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版)因此將當代中國電視文化分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外來文化、地域文化、民間文化和後現代文化,這種分類方法同樣適用於電視劇文化分類,以下按照不同電視劇文化分別探討多元的中國電視劇文化價值取向問題。
一、主流文化電視劇文化價值取向
現代的主流電視劇,即主旋律電視劇。主旋律電視劇的立意大都是從當前的國策、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人生導向的重大主題上繁衍出來的,起到指導人生的作用。主旋律電視劇要求體現出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潮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基調昂揚,能夠激發人們追求理想的意誌和催人奮進的力量。例如建國六十周年之際,大量的獻禮題材電視劇是此類電視劇的代表,《解放》、《開國前夜》、《蒼天》、《監察局長》等。作為主流文化的代表,這類電視劇在90年代創作出了許多優秀作品,後來由於在形式上灌輸說教,一度被大眾冷落,通過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使主旋律電視劇也盡量大眾化,向大眾接受心理靠攏。主旋律電視劇的發展策略是采取藝術地表現主題的方式,既有嚴肅的思考,又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以期完成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價值,對受眾進行意識形態塑造的功能。
二、精英文化電視劇文化價值取向
精英文化的電視劇,在數量眾多的中國電視劇中,是極少見的。在電視劇藝術的探索中,一度也有這樣的作品,但是很快電視作為大眾媒體的特性凸現出來,這樣的電視劇雖然可以成為研究電視劇的典型教材,但是卻不符合大眾和電視的收視習慣。《我的團長我的團》是近年精英文化的代表,觀眾評論其“企圖承載教化色彩”、“感覺像坐在小劇場看實驗話劇”,過於先鋒派的敘事方式令大多觀眾表示無法接受。相反專家學者卻對其給予高度評價。對於《我的團長我的團》的評價兩極分化明顯,正說明了精英文化在大眾化、泛娛樂時代的尷尬。電視劇創作應該追求精英文化,追求對社會的深刻反思與道德批判,但不是用極端的藝術手段去表現精英文化才是正確的。理解和繼承精英文化的評判精神對電視劇創作精品是有幫助的,尤其是精英文化的精品意識,應當成為電視劇創作者的創作準則。
三、大眾文化電視劇文化價值取向
大眾文化在今天被理解為娛樂文化,所以大眾文化電視劇即是以娛樂觀眾為主要目的電視劇,大部分電視劇都是大眾文化電視劇,它們填充了觀眾的休閑娛樂空間,放鬆觀眾身心。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娛樂型的電視劇是市場經濟規律運作的必然結果。對於主流文化價值取向而言,大眾文化電視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大眾施以最迅速、最廣泛的價值觀影響,但是另一方麵其娛樂化傾向過於嚴重,向市場妥協而喪失了藝術品格。當一種題材無意間火了之後,一窩蜂地跟拍效應,就是大眾文化傾向最明顯的負麵影響。這種電視劇將是電視劇產業發展的重點目標,不論題材也好,手法也罷,對於此類電視劇的研究應該深入到文化價值的最深層麵——精神內核。因其在創作上最靈活、最靠近市場需求,所以應該將對市場需求的導向問題也納入到電視劇創作者的思考範疇中。中國電視文化不斷向大眾通俗文化轉型,在這時代更應該注重一種道德理性精神的回歸,培養大眾的責任心和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