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鍾山說事》的語態分析(2 / 3)

主持人鍾山把自身的血性與真誠的態度融入了這條新聞中,讓人們看到了中國高考的另一麵。這種人格化的新聞評述方式,使整篇新聞不僅具有煽情性和刺激性,而且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二、《鍾山說事》語態的新媒體特征

2013年7月,CNNIC發布了《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的數量達到了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微博個人用戶達3.31億,年輕、高學曆居民收看視頻比例趕超電視。在這個新媒體來勢洶洶的時代,盡管《鍾山說事》是一檔傳統電視媒體的民生新聞評論節目,但節目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及特點,豐富自身節目內容,與新媒體的融合使《鍾山說事》的電視語態具有明顯的新媒體特征。

1.新媒體為評論語態提供了新興網絡語言

在於根元主編的《中國網絡語言詞典》中,對“網絡語言”提出了如下的定義:“網絡語言是互聯網的產物。在網絡日益普及的虛擬空間裏,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也應與現實生活中的表達習慣有所不同,於是有人創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憤怒和不懂的網絡語言。”(《中國網絡詞典》,於根元著,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版,12頁)在當今社會,網絡語言因為其特有的親和力與趣味性而大受人們歡迎,不僅在網絡上備受青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開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節目《鍾山說事》中,主持人鍾山在對一些網絡熱點新聞進行評論時,經常會出現如“給力”、“和諧”等網絡語言,而節目中新聞標題裏更是經常出現如“穿越”、“XX姐”等網絡新興語言。

2.網絡平台建構了多元的語態立場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再滿足於媒體單方麵的報道和“唯一”的新聞解釋方式,節目對新聞的詮釋由單一變為多元。在《鍾山說事》節目製作中,新聞的解讀立場,也不再像以往的新聞欄目那樣僅僅給出所謂的“官方說明”,而會提供更多元的觀點與解釋,讓觀眾去思考新聞背後的意義。如2013年4月14日的《鍾山說事——給青春一條活路》,講述的是西安工業大學附中高二男生小丁在升旗儀式上作著《感恩父母敬畏生命》的演講中,突然當著全校同學的麵向一個女生說:“我就是喜歡她,要對她的未來負責任!”,就這樣對自己心儀的女生表白了。對這條新聞,鍾山並不是一味的批評,而是在指出小丁同學的行為欠考慮的同時,感歎“青春真好!早戀雖然不好,但是想想自己年輕時那些深埋在心裏未曾說出的話,誰的青春不是躁動不安,年少輕狂呢?”多元的語態立場,讓觀眾對孩子們的青春有了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3.借鑒新媒體雙向互動的語態傳播

新媒體最大的特征是互動,節目也通過雙向互動的語態傳播方式,讓新媒體環境中的受眾由旁觀者、追隨者轉化為節目的行動者、創造者,提高信息的傳播速度與自身的影響力。《鍾山說事》在與觀眾雙向互動這塊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節目口號提出“麻煩事,身邊事,有事就找鍾山說事”,鼓勵觀眾為節目提供新聞素材,參與到節目當中來;(二)建立欄目微博,征集觀眾對於節目的反饋意見,並對節目做出相應的改動;(三)節目內容設置“人民語錄”環節,讓大家聽聽百姓對於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的態度;(四)節目及時對網絡熱點、社會熱點或熱點言論進行探討解讀,引發線上線下觀眾進行討論。事實證明,盡管《鍾山說事》播出覆蓋麵隻在湖南省內,卻通過網絡視頻、微博互動、百度貼吧等網絡互動方式,獲得了遠遠超過地域覆蓋的點擊率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