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鍾山說事》的語態分析(1 / 3)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鍾山說事》的語態分析

電視研究

作者:柳溪

《鍾山說事》是湖南經視於2011年打造的一檔每天18∶30至19∶30播出的民生新聞評論直播節目。2011年全國電視製片人高峰論壇上,《鍾山說事》被評為“中國十佳電視新聞欄目”。同年底,獲得2011年湖南廣電最佳欄目獎。2012年5月,《鍾山說事》在2011年度電視民生類節目推薦表彰活動中,榮獲“2011電視民生類年度增長潛力節目”。作為一檔每天直播一小時的民生新聞評論節目,《鍾山說事》成功的關鍵不僅體現在民生新聞素材的選取上,更體現在其突出的新聞語態創新上。

語態是在語法學中描述句子中動詞和參與此動作之主語之間關係的一個術語,而電視語態的含義跟語法中的語態並不相同。2003 年,時任央視新聞中心主任的孫玉勝在《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一書中首先提出了“電視語態”的概念:“要降低電視媒體說話的口氣,嚐試一種新的語態,也就是新的敘述方式”。隨著對電視語態的進一步研究,上海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高紅波對其作出了一個更明確的定義,所謂“電視語態”指的是“傳播者對受眾說話的態度與敘述方式。”(高紅波:《中國電視語態的變遷》,載《電視研究》2008年第11期)改變以往電視新聞媒體的說教態度,是 20 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傳播語態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其代表就是1993年央視《東方時空》開播使得平民化語態興起。而平民化語態真正大行其道還是得益於“民生新聞”,從2001年的《南京零距離》開始,幾乎每個地方頻道都有自己的民生新聞節目,占據收視前列。民生新聞節目的平民化語態讓新聞充滿人情味,使新聞報道真摯感人,體現出媒體濃鬱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讓中國電視新聞與公眾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共鳴”。《鍾山說事》具有民生新聞平民化語態的共性,但同時對語態也有著與時俱進的創新與變革。

一、《鍾山說事》語態的人格化特征

《鍾山說事》作為一檔以主持人命名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最突出的特點是其人格化的電視新聞語態。主持人鍾山不再是信息的傳聲筒,而是這檔民生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中心和靈魂。主持人的風格成為欄目的人格化象征,主持人的內涵、智慧和形象成為電視評論個性化特征的重要標誌。

《鍾山說事》主持人鍾山在2011年節目開播之前已有多年的民生新聞工作經驗,2004年在長沙政法頻道晚間時段擔任講法節目主持人期間,創下了政法頻道晚間時段收視高峰以及最高的收視點;在浙江電視台錢江都市頻道主持《九點半》民生新聞節目時被稱為“新聞怒漢”。多年的民生新聞主持經驗讓鍾山在節目中極具人格魅力,對社會不公進行批判時言辭犀利,充滿血性;對百姓關注熱點進行深入解讀時,又沉穩深邃,令人信服。人格化的主持語態將個人風格與節目內容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讓新聞融入主持人的新聞激情,為節目打上個性的烙印;同時使節目與觀眾更加貼近,讓觀眾深受感染。

2012年6月11日播出的節目《鍾山說事——高考天問》,在微博上被網友廣泛轉載,引發了網民們對中國高考製度的一係列討論。節目主持人鍾山也因其犀利尖銳被觀眾讚為“最有血性民生時政主持人”。鍾山在節目中對於高考的一段評價如下:

“我不知道一個考試有多麼重要,能讓父母強顏歡笑隱瞞親人去世的死訊、甚至不惜讓孩子錯過與媽媽爸爸最後的絕別;我不知道一個考試究竟有多麼重要,為了走進考場,甚至不惜讓孩子無奈地離開倒在血泊中生死未卜的媽媽;我不知道一個考試有多麼重要,能夠讓母親不顧個人的尊嚴甚至不惜給監考老師跪下隻為央求!讓自己遲到 2 分鍾的孩子進場考試!!這些事情從某個角度看,人們看到的也許會是感動,但是,換個角度,鍾山我看到的卻是人性的扭曲,沒有人情沒有親情的癲狂和癡迷!一場考試有那麼重要嗎,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年年有的考試有那麼重要嗎?一場考試何至於讓人性迷失後還在哭泣中被感動得稀裏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