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職學生影視剪輯技能的培養
影視教育
作者:周振華
根據《剪輯師職業標準》以及江蘇境內行業企業對剪輯師資格審查、認定時的考核標準,我們看到,對剪輯基礎技能的要求、蒙太奇手法的掌握、鏡頭組接技巧的熟悉是雙方的共同點,對節奏的控製、整體結構的把握,則是對剪輯師提出的高層次要求。二者結合形成剪輯師的共同素養。對於高職學生教學而言,前者的培養與學習則為重點。
要做好基礎訓練、鏡頭組接及蒙太奇手法的學習,首先要讓學生對素材有客觀認識。以平視的視角去製作,是創作者選擇的能與觀眾平等深層交流的表現角度,充分體現了創作者對觀眾的理解與尊重。做電視節目的人與看電視的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傳達與接受的關係,也是相互交流溝通的關係,創作者必須懂得樸實地尊重和反映生活,用真實的情感換取觀眾的認同和回應。這樣的作品才不會使觀眾產生距離和排斥心理,才能更容易為觀眾接受。這也是觀眾思維在剪輯中的體現。在後期剪輯中,無論是剪動作、剪情緒還是剪節奏,剪輯點的選擇都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時時刻刻考慮到受眾的需求,要做到心中有觀眾、腦中有畫麵,用觀眾易於接受的方式創作出人們反觀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同時具有較高文化和藝術審美價值的大眾電視作品。(畢建煒:《剪輯師的“二度創作”》,載《記者搖籃》2012年2月)
電視台的剪輯師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從事電視劇和電視文藝剪輯為主的剪輯師,一種是以從事新聞宣傳和專題報道為主的剪輯師。(關娜:《剪輯師應具備的政治素質》,載《記者搖籃》2012年5月)後者往往占主導。因此,對學生剪輯技能的培養,應以新聞宣傳和專題報道為主。剪輯師不能隻按照編輯意圖找好剪輯點。作為剪輯師,掌握著電視敘事最核心的手段——蒙太奇。同樣是兩個鏡頭組接在一起,由於剪輯師的選擇不同,表現出來的意義也就完全不同了,甚至相反。(《剪輯師應具備的政治素質》)這就意味著,對於新聞宣傳片和專題報道片,剪輯師必須有精準的業務素養,否則呈現在電視機前的作品,將會引起相當麻煩。因此,在培養學生剪輯技能的時候,就必須讓學生熟悉這種類型的題材創作,加強該類型題材的學習。
影片《碟中諜4》的剪輯師Evan Schiff說道:剪輯工作很辛苦,每周要工作很多天,每天要工作很長時間,所以需要有激情、有想象力、有創造力。這樣工作才有動力。(彭燕:《專訪音效大師和剪輯大師》,載《電聲技術》2012年第9期)這裏提到的激情、想象力和創造力,實際上是剪輯師對鏡頭的感知能力。也就是鏡頭的排列組合問題。在好萊塢攝影法中,有一種關於“內心化鏡頭”的拍攝方法,也就是越靠近視線軸線拍攝,鏡頭信息越內心化。而這種心理空間的建立,有一些是約定俗成的規律。(曹子清:《剪輯師的五雙眼:視聽語言在剪輯剪短的五層麵》,載《數碼影像時代》2012年10月)這也關乎到鏡頭的排列組合。這恰恰又是任何一個題材的影視作品必須麵臨的問題。所以我們在給學生講授技能操作的同時,必須強調蒙太奇的問題。這樣解釋了為什麼各種剪輯技能培養標準中,會把鏡頭組合作為考察的基礎,這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剪輯師所必備的技能素養。
下麵我們來看一個案例。(曹子清:《剪輯師的五雙眼:視聽語言在剪輯剪短的五層麵》,載《數碼影像時代》2012年10月)
如93頁所示,從上往下的看a、b、c、d、e、f、g這幾張圖。我們發現,第Ⅰ、Ⅱ、Ⅲ、Ⅳ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假設a是留言、b是憂傷、c是故地重遊、d是再讀留言、e是留言信息、f是抬頭看天空、g是一去不複返的過往。因此,通過Ⅰ我們得到:一個女子因對過往的懷念而故地重遊。那麼,當我們Ⅱ裏進行解讀,因為鏡頭排列組合的不一樣,我們得到的信息是什麼呢?女子故地重遊而勾起了對過往的懷念。同樣,在Ⅲ和Ⅳ中,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