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的景別變化是觀眾觀看過程中注意力轉移的要求,鏡頭的長度是人們視覺刺激程度的要求,鏡頭的角度變化是人們觀察事物時的視點變化的要求。鏡頭的組接,為了某種藝術的表現,為了
表達一種思想和情感,為了一種美學的構成。(沙維傑:《試論電視語言在電視片剪輯中的作用》,載《理論界》2012年3期)由此看出,鏡頭的排列組合對剪輯師技能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剪輯師的眼睛和大腦掌握了影視視聽語言的變換,本著對新聞題材作品實事求是的原則,牢牢掌握鏡頭關係,才能組接好合適、恰當的作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剪輯師。
在鏡頭排列組合的基礎之上,若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剪輯師,學校還需培養學生的鏡頭節奏控製能力。這也是各方職業標準中追求的。電視片的節奏是由畫麵主體或攝像機鏡頭的運動、鏡頭的長短、景別的變換、組接時的切換速度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它是片子中事件、情節或人物情緒變化的速度和強度,是影響片子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李悅:《對電視節目剪輯的思索》,載《影視製作》2012年10月)影視作品中的剪輯節奏不僅表現在其內容情節的快慢和結構的變化上,劇中人物的動作體態和語言表情、攝像機的移動、畫麵中景物的變化等因素都能直接影響著節奏的變化。(王秀紅:《淺談影視作品剪輯的節奏控製》,載《新聞傳播》2012年4月)剪輯操作可以對這些變化控製素材片段,以達到超乎想象的效果。這有可能打破原有的鏡頭組接關係,也有可能創造更新的鏡頭組接效果。實際上,這也是蒙太奇思維的體現,也是鏡頭排列組合的結果。但節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卻是需要剪輯師用心感知的,也恰恰是剪輯中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這是一個沒有尺度的標準,是一把無形的刀,但是剪輯能力的高低就通過這種尺度來衡量。比如有學者提出的碎片剪輯。這種碎片剪輯加強了視覺節奏、動作節奏,使得鏡頭之間的邏輯關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動作的流程也不被看清。從某種程度上,是打破了我們之前所說的鏡頭排列組合的問題。但這也是學生必須學習的較新的知識內容。或者說,在掌握已有的固定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創新學習。對於做新聞宣傳和專題片的高職學生而言,此種碎片剪輯的應用範圍不廣,但卻形成了電視節奏的革命。這是對高職學生剪輯技能培養的較高要求。
能否學好剪輯是時間的問題,但能否對剪輯有感知則是個態度的問題。目前高職學生剪輯技能的培養可以集中在以上兩個方麵。一是對鏡頭排列組合的基礎技能的掌握;一是對影視片節奏的感知。重點是前者。因此,剪輯師在動手剪輯一個節目前,必須首先熟悉節目、吃透內容,把握住編導者的創作意圖,根據節目的內容、形式、風格考慮所采用的剪輯手段,確立節目的剪輯風格。剪輯風格一旦確定,就應保持前後一致,使之貫穿於整個剪輯過程中,要與節目的主題、內容、形式、結構達到有機地統一。(《剪輯師的“二度創作”》)高職學生的三年學習以此為主要方麵,通過大量實踐教學,最終走向剪輯崗位,方可形成符合崗位要求的剪輯師。
(責任編輯:胡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