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演:電影的靈魂(2 / 3)

導演的作用是整個創作最重要的環節,他為整個影片定調,決定表達的方式,透過他對劇情的了解來表達、展示整個作品。我們看過許許多多不同版本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英國版的,蘇聯版的,美國版的等,幾乎每隔幾年就出現幾位導演來挑戰這個曠世的悲劇。有的從心理學出發,有的作了宿命的表達,由愛恨出發,當然有許多不知所雲,成了自己與觀眾的悲劇。

勝也蕭何敗也蕭何,在一部影片中導演將接受一切的指責與享受所有的讚美,無論是實質的或虛榮的,他必須為全片定調,解釋故事的內容與中心思想,掌握節奏,安排布局,選擇適當的演員來表現劇中人等等……在澎湃的電影藝術大潮中,往來的天才、庸人無限,有的光芒萬丈,有的隨風而逝,我們不能期待人人都是愛因斯坦或黑澤明,也不能用同一高水準要求每一部影片。首先影片分很多種,有文藝、愛情、曆史、玄疑、偵探、警匪、宗教、倫理、冒險、神怪、科幻、笑鬧、喜劇、法製、紀實、色情、戲劇、音樂、歌舞、兒童等不同性質、針對不同觀眾的作品,各有各的市場和觀眾,我們也隻能分別在各自的領域中來欣賞評判影片的好壞與存在,就像英格瑪·伯格曼的心理剖析與賀歲片是難以同日而語的,也是難以比較的。

如果你選擇了《加菲貓》,就應該以幼稚天真的心情去大笑一場,那裏很少有人生的哲理,就是娛樂。《窈窕淑女》、《芝加哥》和《紅磨房》中的樂曲確實膾炙人口,《愛情故事》還真賺人眼淚,達到了娛樂的目的。平庸的導演有平庸觀眾的支持和生存的權利,大師們有的時候又曲高和寡得不到市場的回報。市場究竟能不能檢查導演的優劣與才華,事實證明,多數人的喜惡不見得是質量的高低。一人一票的民主,我一向懷疑,在電影藝術上顯然是行不通的。偉大的電影導演太多了,太值得我們欣賞和借鑒了,如果一筆帶過就太倉促了,他們值得我們慢慢的逐一欣賞和研究。

表演在劇情片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電影,有別於其它的戲劇形式,它是一種寫實的藝術,劇中的人與物都盡量模仿現實的情況。在意大利的歌劇中主角可以對一位近一百公斤的女士唱出:你那冰冷的小手;在京劇中八十歲的演員可以扮演十七八歲的小生。寫實在舞台上不是重點,但是在電影中如果超越人們經驗中的現實就會顯得不合適宜和可笑。演員必須具備兩種素質,天然造型和表現的能力。天然造型是選擇角色的重要條件,年齡、性別、膚色、身高、體重都應該符合劇中人的要求。其次要求演員對劇中人的理解,轉型和表演。他或她經過導演的解析將劇中主人翁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真實的展示在銀幕上,表演就成功了。

每次開拍一個鏡頭,導演總是要喊一聲:“開始(Action)!”,也就是動作的意思。電影——motion picture,直譯中文就是“動態畫麵”,由此可見電影沒有動作是不能成立的,無論是主觀或客觀。換句話說,電影也就是由動作加動作連接起來的視覺時間段落,無論巨細,從山崩地裂到嫣然淺笑都是動態的表現,可以是介紹動作行為,可以是用動態的攝影鏡頭敘述靜態的景色。所以,電影必須是全麵動態的,絞盡腦汁讓銀幕中的一切處於動態,不然的話就成了幻燈片或舞台的錄像。

剪接可以說是電影創作中重要的一環,剪接師需要將幾倍或幾十倍的膠片濃縮成有意義的感觀集成。他需要按照劇情掌握節奏,把影像如同小說那樣分成章、回、段、篇。在連接或區別不同畫麵組合的時候,常用橫蓋,就是一個畫麵平推蓋過前麵的畫麵,這是用以區別場景,日本的大導演黑澤明很喜歡采用這樣的手法來區分場景。有人以為那是承襲日本歌舞劇的銀幕,用以表現一幕的完結與開始,黑入黑出、淡入淡出、斜插、旋轉和半銀幕等手法,用於不同的剪接目的。美國影片平均7秒鍾一景,多於此,觀眾就容易不耐煩,感覺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