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電影的靈魂
電影理論
作者:李麗
什麼是好電影,壞電影?受人們歡迎的影片和一些看似有些無趣的影片,怎麼去評論區分?見仁見智,是個永恒的問題。有人說,能娛樂人的就是好影片,感動人的是好電影,有藝術價值的是經典之作。電影與其它的藝術形態——繪畫、雕刻、音樂等一樣是一種表現方法和工具,隻不過更複雜和需要團隊的協作。電影的製作本身僅是一種工藝與技巧的合成,如何把它變成藝術品就是更高層次的問題了。當然絕大部分的電影作品僅僅停留在工藝品和手藝活的層次。
粗俗的鬧劇可以打破票房的記錄,而放映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卻門可羅雀,曲高和寡。從某些意義上來說能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就是好作品,再好的作品,得不到觀眾又有什麼價值呢?究竟是受歡迎的作品應該被肯定,還是那種絞盡腦汁使部分人了解部分內容的深奧製作該被接受呢?就像交響樂或流行歌曲的比較一樣,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什麼是好電影和什麼是好觀眾?是同樣重要的,這樣的默契和共識在相互之間是應該存在的。欣賞的水平與創作的層次是互動的。先談作為好電影的條件,再來說觀眾應該具備的欣賞水平。
主題,也就是所有藝術裏的主旨或主旋律,你的信息,想說點什麼,希望表達什麼;藝術本來就是宣傳工具,想通過這個環境告訴觀眾些什麼?觀眾是自願的把自己投入在黑暗之中,花了代價來感受影片所要展示的畫麵與音效。可以是宗教的宣傳上帝的偉大,佛法的永恒,在藝術史上大多數是以此為題材的;可以是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對社會禮教的控訴,對愛情頌揚,對正義讚美,曆史的瞬間,對人世的嘲諷等等……歸根結底,當我們從黑暗種出來,禁不住要問一句,影片告訴了我們什麼,有何啟示?
劇本是一部電影的結構和基礎,需要結構合理,情節感人,劇情緊湊,合乎情理,講敘人間有戲劇性、可能性和或然性的故事。無論是什麼主題需要一個邏輯性強,使人容易接受的敘述。好的劇本應該是清楚,合理和簡潔的。在陳述的過程中引導觀眾進入戲中,最重要的是在這90分鍾裏想說什麼,給觀眾什麼信息,什麼主題。
拍攝的技巧手法:在所有的藝術形態中電影畫麵的處理恐怕要算是最複雜的了,因為它具有時間和動態的因素。除了靜態的布局以外,平衡、運動、層次以及鏡頭的主觀移動,如拖行、橫移、推進等如何運用在創作中。
攝影中的景別分為近景、中景和遠景。近景是表達細節;中景多半記錄行動;而遠景是介紹環境;推進用於強調或特寫;而轉換的邏輯秩序是近、中、遠或反過來,不然容易破壞人們視覺的邏輯習慣,使得表達秩序混亂。當然藝術是允許創新和突破的,為了達到某種誇大的目的,倒行逆施,標新立異也無可厚非的,但是,最好有理由,或更重要的是有好的效果。如果是大師級的導演就另當別論了。在金·維多的經典西部片《太陽浴血記》中有這樣一個鏡頭——二位主角生離死別,忽然由近景轉換成超遠景,破了規矩,但是震撼人心,強調了環境與離情。一幕勝過千言,真是經典。有些影片東施效顰,故弄玄虛就弄巧成拙了。一般來說隻要觀眾看來不覺得難忍就是好的敘述。
鏡頭的角度一般分成高、中、低,從高角度拍攝多是弱勢的主體;中角度的鏡頭用於客觀的介紹;而低角度可以誇大顯示主體的地位、權利。經典的例子就是前蘇聯影片《伊凡大帝》中戲劇性的運用,當然,這是凡夫俗子們可望而不可及的靈感和創作,這麼多年來無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