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調,是導演或攝影為整個影片決定用什麼色調、反差來為作品添加氣氛,這種藝術的選擇多是為整體創作而服務的。例如在經典大片《教父》中,就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色彩來重建六十年代的事,使得畫麵更寫實,還原了當年的風貌。斯坦利·庫布裏克的《巴裏·林頓》用油畫的色彩敘述歐洲百年戰爭的時代,其中的燭光晚會場景更是美不勝收,匠心獨具。《辛德勒的名單》為什麼要用黑白拍攝?而恰恰是這黑白的影調戰勝了色彩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在法國影片《藍色》中,由於導演著力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光影以低調為主,努力營造一種凝重、冷峻的氛圍,來講述人物不幸的命運,引發觀眾的思考。車禍一段,壓抑的夜色中忽明忽暗的街燈烘托出特別的畫麵影調,暗示著不詳的預兆。主人公朱莉多用側逆光,使人感到受難者冷豔而堅強的美。影調色彩以冷色調的藍色為主,以象征孤獨,莊嚴的主題、風格。藍色的糖紙、燈具、遊泳池傳遞著多重的象征意義,朱莉不願回憶往事又難以忘卻昔日的美好家庭。影片中的藍色影調雖然有細微的變化,卻是為了更好的表現朱莉意識的流動變化。最後,銀幕再次出現充滿強烈感情色彩的藍色,強調了影片的主題涵義。影片中還出現了其它的明亮色彩,杏黃色與琥珀色,它既反襯了藍色,又讓人在低調為主的影像中感受到一絲暖意和希望,體現了導演對命運的關愛與同情。
配樂是為故事情節而創作的各種音樂效果,可以是序曲、主題曲、插曲等形式,而音效是為了增加行為的戲劇效果而製造的。可以是音樂也可以是各種物體、自然的聲音等。無論是配樂或音效都是有聲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偉大的音樂作品都源於電影。好的音樂,可以很好的烘托影片的主題內涵,日本電影《羅生門》的作曲早阪文雄那極具個性的創造,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其中在當事人回憶的段落裏,配以運動的畫麵,把講述人的主觀意識細膩傳神的表現出來。影片整個回憶段落中,音樂與敘述者的主觀情緒,和情節進程高度貼合,忽而恐懼,忽而沉鬱,忽而輕鬆,忽而危機暗藏,當人物情緒大跌大伏時,音樂嘎然而止,給觀眾以強烈的審美衝擊力。當然,也有的影片是為了音樂的主題而服務的,也就是所謂的音樂片。音樂片,見仁見智,如同偵探、愛情、詩史、戰爭、曆史等種類之一。有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其中也不乏藝術性強的經典之作。
就細節而言,道具,服飾,場景,化妝等,在觀眾來說不是觀賞的主體,但正如諺語所說的:“魔鬼往往藏在細節之中”。影片中任何與劇情所描述的時代背景不協調的微小細節都會破壞創作的整體。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嚴肅的作品對細節的考慮和執行是很費心和到位的,創作就是經驗的累積和敘述人類的可能性與或然性。好萊塢為了拍拿破侖的故事,到巴黎當年給宮廷供應帽子的製作廠高價仿製當年的布料,其用心考證和花費不能說不到位了。在拍攝《埃及豔後》的時候,製片人居然派人去埃及考察當年的曆史檔案,為什麼要花精力在幾乎沒有人內行的地方?回答隻有一個——真實。
最後不禁要問什麼是一部好電影呢?這是複雜而有爭議的問題,我想每個觀眾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
(責任編輯:胡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