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謎題電影的主題表達(1 / 2)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謎題電影的主題表達

電影理論

作者:高草原

謎題電影深受柏格森和詹姆士等人的現代心理學說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理論的影響,因此在表現主題的選擇上,謎題電影多傾向於關注物質世界的人格化及人類精神世界的不確定、混亂和零散。謎題電影用一些象征隱喻的畫麵和看似散亂的講述誘導觀眾加入敘述遊戲,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又不斷變換視角和轉換時空刻意誤導觀眾,營造看似真實的假象,讓觀眾產生誤解,無限趨近事實卻始終看不清事實。在這場觀眾與編導的猜謎遊戲中,刻意呈現的影像阻撓著觀眾尋找答案,這種遊戲式的障礙設置既滿足了觀眾尋求刺激的心理訴求,又彰顯了謎題電影主題的哲學意義——即對於主體感官的懷疑和現實世界的矛盾性、差異性與斷裂性。

一、追逐真理:誤導的真相與曖昧的假象

“敘述是不可靠的,而這些不可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故意省略和錯誤指示構成的。謎題電影的核心問題也就在於它更為明目張膽的誤導。”(《好萊塢的敘事方法》,大衛·伯德維爾著,白可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92頁)在謎題電影中敘事是不可靠的,觀眾不可能再像觀看經典好萊塢影片時,用線性思維來解讀謎題電影的敘述。謎題電影迷宮般的象征和隱喻以及曖昧的影像的展示都誤導著觀眾,從而使觀眾產生假象。意義曖昧的假象讓觀眾產生錯誤的想象,在這種錯誤的想象中,觀眾一無所獲。謎題電影的敘事是編導精心設計的與觀眾之間的遊戲,在這場智力和心力較量中,編導編排了一係列的假象來挑戰觀眾的認知可能。謎題電影這種對影像和意義的曲解和刻意闡釋總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觀眾在不可靠的假象的引導下尋找答案,影片卻出乎意料地否定之前的敘事。如在影片《禁閉島》中,觀眾跟隨警官泰迪和查克來到禁閉島調查一起精神病院的失蹤案,隨著調查的深入泰迪漸漸發覺精神病院的不正常,通過與逃跑女病人的接觸,泰迪發現了精神病院的陰謀,當觀眾以為自己觀看到了全部真相並相信自己的眼睛去相信這些影像時,假象就已經代替了真實進入了我們的認知中,左右著我們對於影片意義的理解和感受,通過大量的隱喻和細節的展現,觀眾在這場猜謎遊戲中收獲了追逐的快感和解謎的刺激。

二、認識自我:斷裂的記憶與未知

謎題電影以現代科學界的一些理論和學說為依托,將觀眾帶入了一個無比夢幻和相對靜止的世界裏。大量的實驗證明了,人類的記憶並不像人想象的那麼可靠,記憶有時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幹擾,會產生錯誤的信息。在分割的時間中記憶的真實性也發生了變化,記憶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個體認知自我,看到的和聽到的是否就一定與記憶中的片段相符,現實和記憶變成了一對矛盾的存在。如果連記憶都是錯誤的,個體的本真的自我還能否得到救贖?謎題電影關注碎片化的時間中個體對於記憶的認知,對自我記憶的懷疑與否定是謎題電影重要的主題表達,在謎題電影中推動情節發展的恰恰是主人公不斷閃現的記憶片段和沒有答案的符號與謎語,對腦海中記憶的疑惑讓他們踏上追逐事實的道路,不斷閃現的記憶碎片支撐著主人公尋找答案,也留給觀眾一個又一個有待解決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