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我的抗癌體會:生活處處皆治療(1)(2 / 3)

讀博士也好,出書也罷,都是我做了應該做和喜歡做的事情,都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不了解情況的人會感到驚訝,把我想象成了英雄人物。比如,2011年交大BBS上關於我的那個帖子,不僅上了當天的“十大”,評論數高達四五百個,更有甚者稱呼我為“中國的保爾”、“中國的阿姆斯特朗”等。

其實,大家對我的評價遠遠超出了實際情況。

我是科研人員,患病後能工作就工作,總不能躺在家裏等死。我即便不考博士,我的日常工作也是科研,考了這個在職博士,沒有增加多少額外的工作量。腫瘤這種病,誰也說不清楚,所以,考博士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活幾年。不過,我的心態挺好,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能畢業最好,不能畢業也無所謂。很多事情隻要努力付出了就無怨無悔。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實上,我這個博士讀得不算艱難但是還挺曲折的。2007年3月份考博,6月份就做了脊髓手術,9月份開學的時候我去辦了休學手續。化療、放療一直到2008年的4月。治療期間,我的嶽父與我的父親又先後去世。2008年9月複學。博士第一年,公共課、選修課、專業課,每一節課我都認認真真地聽講、做筆記、做作業。這一學年,我的身體挺好。好景不長,2010年春天,我腦部腫瘤複發了,做了伽馬刀後又去化療。化療9月底才結束,11月又複發了,又做伽馬刀,5個月後腫瘤還沒徹底消失,再做伽馬刀。這是2011年春天的事情。2012年,又複發兩次,寒假暑假各一次。這一年,我的書出版了,我的博士學位拿到了。曆經曲折,總算取得真經。

再說說我的書吧。一開始是為兒子在網上寫博客,後來寫博慢慢演變成了抗癌的手段。再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結集出版了。30萬字,不是一蹴而就的,寫了差不多5年的博客,整理了大半年的書稿。如此而已。實在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在這寫作的過程中,滿滿都是快樂。

從讀博與寫書這兩件事情可以看出來,隻要你做一件事享受的是做事的過程本身,而不是僅僅追求事情的結果的時候,往往都是快樂的,其結果也一定是不錯的。如果本末倒置呢?如果你給一個腫瘤患者布置考博與寫書兩大任務,後果會怎樣呢?

話說回來,假如讀博和出書放在一個健康人身上,絕對不會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問題的關鍵還是在癌症上。社會上對癌症越恐懼,對癌症的認識越偏離,就會越發覺得我是個奇跡。

很多人認為,得了癌症就意味著生命可能很快就要終結了,人生開始倒計時了。這個非常容易理解。如果換一種思路呢?你想一想,即便沒有得病,即便能活到90歲,人生不也照樣是活一天少一天,不照樣是在倒計時嗎?想通了,人從一出生開始,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人生就是一種體驗,人生就是一種經曆。結果都是死路一條,唯有這從生到死的過程,人人皆不同。假如患癌注定早死,那麼,寧願讓自己在比別人更短的時間內活出更大的精彩來。這一部分基本上是我們能夠說了算的。再說得冠冕堂皇一點,我的肉體可以被打敗,我的精神絕不屈服。我的肉體可以被消滅,但我的精神永存。

如果哪一家媒體能夠把我以上的暫且稱之為思想的東西傳播出去,那才是真正酷的事情,這比博取讀者的同情、換取讀者的眼淚以及製造一些典型或英雄更有價值和意義。隻有到那時候,我才會欣然接受媒體的采訪。

二、感悟生活,感恩命運

(一)你所看到的世界並非世界的真麵目

每個人的生活與所處的外在世界息息相關。我們究竟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毫無疑問,這個世界不夠好。這個世界有戰爭、凶殺、謀害、欺騙……甚至於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讓我們不滿的事情:空氣汙染、環境嘈雜、小商販的缺斤短兩、飯桌上的地溝油、上司的不公待遇、貪官的醜聞……然而,這個世界也處處充滿著愛,充滿著溫暖和希望:我們有見義勇為,有舍己救人,有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我們有友情親情和愛情……我們早上一睜眼能看到日出,能聽到鳥鳴,能輕鬆地呼吸,能走著去地鐵,能看到路人的笑臉;可你為何偏偏一睜眼就想到汙染指數、聽到垃圾車的噪聲、看到路邊的狗屎、聽到負麵的新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普通的、平凡的,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是無私的偉大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時美好而可愛、有時醜惡而可恨的。你在上班路上隨地吐了一口痰、闖了一次紅燈,但遇到摔倒在地的老太太馬上把她扶了起來,你是好人還是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