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作,這一點頗有爭議。大多數人生病後不工作了。有的因為幹不了了,有的因為到了退休年齡了,有的因為條件不錯,不差錢。我是一直上班的,九年了,還讀了一個博士出來。我30歲患癌,上有老下有小,經濟是個問題。另外,我的病不是非常影響到我的工作。我隻要能思考,基本就能工作。這些年我的工作一直是順其自然,力所能及,也斷斷續續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這麼比較輕鬆自在地過來了。領導也沒給我壓力,我的同事關係也融洽。因此,隻要沒有壓力,氛圍融洽,還是應該工作的。就像病友廣品山人(網名)說的,找到價值感。山人就是在生病後升職成為部門主管的,收入高了,對家庭貢獻大了,自由度大了,價值感提高了。因此,是否放棄工作,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處理好了,工作不是累贅,反而有利於抗癌。當然,某些病友生病後決絕地放棄了工作,離開了家庭,跑到深山去潛心練功,這種做法我也不反對,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並且激勵了很多人效仿。但畢竟隻是少數。性格決定命運,那些一根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是完全可能創造各種奇跡的,但不一定適合你我。我自己就是個例子,常常自嘲好了傷疤忘了痛,缺乏恒心。如果我一衝動辭了工作,跑到深山去,住不了幾天衝動勁過去了就開始反悔怎麼辦。
說了這麼多,究竟怎樣才能治愈癌症呢?其實我也說不清,我隻知道靠單一的方法很難治愈癌症。癌症太頑固,一定要多管齊下,不能走極端,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一定要全方位地、有理有利有節地展開戰鬥。可以總結一個抗癌公式:積極治療+心態調整+飲食調整+積極鍛煉+X。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一點。對於癌症這種疾病,除了極少數治愈率非常高的類型外,醫生(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在治療前不可能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凡是在治療前給你打包票能夠治好的絕對不能輕信他。抗癌是一場艱巨的戰鬥,要捂好自己的錢袋子,對於覬覦癌患鈔票的用心不良者要善於識別。
最後,我們一定要有信心,要相信良好的心理暗示的巨大作用。如果一邊治療一邊懷疑效果,那最終的效果就真的好不了。
四、癌症為何難治
上文提到,癌症是能治愈的,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病人仍然被癌魔奪去了生命。對於早期的實體腫瘤,有些能徹底切除,但有些在切除之前已經轉移。對於中晚期的腫瘤,擴散轉移就算普遍現象了。因此,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對付腫瘤的策略是手術+放化療以及免疫治療等多手段的治療。然而,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統計數據表明,半個世紀以來,腫瘤病人的生存率並沒有明顯提高。這是為什麼呢?腫瘤為何這麼難治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曾在《消滅與改造並舉》一書中講道:“在臨床上,曾經通過擴大手術範圍、提高化療、放療劑量的方法試圖徹底殺滅癌細胞,但卻意外地發現這些手段雖然能使腫瘤體積縮小,但是卻加速了腫瘤的轉移速度。”研究表明,化療能殺癌也能致癌。而且,大劑量的化療不僅能使癌細胞產生耐藥性,而且能夠增強殘存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可以用尼采的一句話來形容癌細胞—凡是不能殺死它的,將使它更強大。這使我想到了酒精消毒。消毒用的酒精不是100%的濃度,而是75%的濃度。難道不是酒精濃度越高越有殺傷力嗎?原來,75%的酒精可以使細菌內部的蛋白質凝固,從而殺死細菌。而95%以上的濃度卻導致細菌表麵的包膜的蛋白質迅速凝固,從而使細菌表麵形成一層厚厚的“盔甲”,把細菌保護了起來。這就叫過猶不及啊!
科學家試圖通過采用抑製腫瘤血管生長的辦法來對付癌細胞,把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抑製住,不讓它生長,結果卻並不如意。2009年,包括《自然》等國際頂尖雜誌,對腫瘤的抗血管生成劑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報道。這些抗血管生成劑,雖然能夠抑製腫瘤的生長,卻促進了腫瘤的轉移。
化療之所以有較大的副作用,主要是因為化療藥“敵我不分”,如果能發明隻殺癌細胞不殺正常細胞的智能藥物就好了。這就是分子靶向藥物。分子靶向藥物投入臨床至今10餘年,療效是比較顯著的,但在用於臨床的實踐中出現了一些負麵問題。目前幾乎所有主要針對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藥物,生存期延長隻是數月,而且停藥後促進殘癌的迅速反彈,副作用也不小,而且已經發現隻針對少數基因不夠,需要靶向多基因,這增加了研究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