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我的抗癌忠告:新病友,請聽我說(1)(1 / 3)

細胞的複雜性、精密性、智能性決定了患者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手術和放化療上。細胞的事情讓細胞去解決。因此,患者的任務除了積極配合醫生去做科學正規的治療外,還要全方位去努力協助細胞回歸正常,這包括調節好心態、飲食、作息以及適度鍛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是根本。

一、患癌不是偶然的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

努力改變自己是唯一的出路。

麵對癌症,隻有正視它,才能客觀分析它;隻有客觀分析它,才能想方設法遠離它。

至今,科學界對腫瘤的成因並不十分清楚,但可以明確的是,腫瘤的發生發展並不是偶然的事。現代醫學研究成果表明:腫瘤是多種因素綜合發生作用的結果。據權威機構統計,80%的癌症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環境汙染所致。也有報道稱,腫瘤的發生,15%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60%由生活方式和精神因素決定。

總之,對於腫瘤的起因,大多數人的觀點是:

內因(遺傳基因)+外因(環境、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腫瘤

食品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有人說,癌症是社會製造出來的疾病,一點不假。然而,即使生活在完全同樣的環境中,也會有人生腫瘤有人不生腫瘤。從這個角度來看,生了腫瘤不能把一切歸咎於環境,也不要怨天尤人,還必須從自身找原因。接觸病友越多,我越發現腫瘤家族史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我的病友中有不少是兩代都患癌的,也有一家三口都患癌的,最多的一位是直係血統中共有8名癌症患者。大多數癌症本身是不遺傳的,但是,癌症患者的後代容易有“易感基因”。有文獻報道說,母親在絕經前曾患雙側乳腺癌,其女患乳腺癌的概率比一般的婦女高9倍。還有報道說,乳腺癌病人的後代乳腺癌發生的概率比正常人要高3倍,而且患乳腺癌的年齡要提前10年。乳腺癌的遺傳性是指對乳腺癌的易感性,而不是腫瘤通過母親遺傳給下一代。通俗地說就是,有了易感基因就比別人更容易患癌症。癌症與具體基因的關係非常複雜,有的腫瘤類型在基因上的機理已經清楚了,但大多數還不清楚。

不過,話說回來,假如腫瘤都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話,那不是太宿命了嗎?是的,除了先天基因等因素外,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精神因素及性格等因素對腫瘤的形成起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嗜煙、酗酒、飲食不當、過於勞累、壓力過大等不良習慣及精神因素會嚴重透支健康。我接觸過很多病友,我發現幾乎每一個生癌的人病前都有不良的飲食習慣、作息習慣或者精神壓抑史。精神心理因素並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卻往往以一種慢性的持續性的刺激來影響和降低肌體的免疫力,增加癌症的發生率。

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過患癌也與性格有關。好勝心強,自尊心強,不甘落後;凡事太執著,愛走極端,一根筋,完美主義;表麵上委曲求全、逆來順受、毫無怨言,內心卻怨氣衝天、痛苦掙紮;易衝動、自控力差;本來不是溫和的人卻要一直做出溫和的樣子,心情總處於緊張狀態……這樣的性格被稱為“癌症性格”。

因此,很難說是什麼具體原因導致腫瘤的,但肯定不是單種因素造成的,一定是許多因素綜合發生作用的結果。

具體到我個人來說的話,我患癌的原因主要是:壓力、熬夜、遺傳這三個因素。三個因素不分先後。2002年7月我碩士畢業到上海交大工作,碩士畢業生在名校從事要求較高的科研工作,壓力可想而知,長期的精神壓力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2003年8月兒子出生,我夜裏得不到充分睡眠,持續的疲勞降低了我的免疫力;2008年,我父親患癌,這說明我有家族史。如果我的基因先天足夠強大,即便身體疲勞精神疲憊,也可能不會患癌;假如我作息有度、工作輕鬆,即便我有家族史可能也不會患癌。癌症就像打牌時抓到一副同花順,要每張牌湊齊了才行,缺一不可。

患癌後,一定要認真分析一下自身的原因,接受無法改變的(比如家族史),努力盡快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比如作息、壓力、飲食、運動),改變越多、越快、越徹底,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