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名人的抗癌防癌智慧
(一)淩誌軍《重生手記》的抗癌智慧
淩誌軍,人民日報社著名記者,作家。由於腦顱內病變去醫院檢查,發現肺部病灶和顱內病灶,大多數醫生都認為這是肺癌腦轉……由於頭顱手術的風險,一直舉棋不定。在等待觀察過程中,他意外發現症狀減輕。這時候,他遇到了上海華山醫院的Z教授,Z教授認為他的病不是肺癌腦轉。於是,轉機出現。然而,肺部的病灶差一點被忽視。有一位專家非常肯定是肺癌,於是,他接受了手術,切除肺葉。在要不要化療的時候,醫生這麼告訴他,“化療以後的生存率能從60%提高到62%”,於是,放棄化療。《重生手記》出版的時候已經五年過去,臨床治愈。
讀淩老師的書,我最大的收獲是:要有足夠的智慧來區分哪些治療應該堅強麵對,哪些治療應該勇敢拋棄。
然而,就像每一個具體患者的案例一樣,他的案例有其特殊性,表現在:
(1)同時出現腦部與肺部病灶時,肺癌腦轉的可能性更大,但他是例外。
(2)他的肺部病灶沒有出現任何症狀的時候,因為腦袋的毛病而順帶查出了肺部的病灶。這是因禍得福。因此,他的肺癌應該是早期。
(3)淩老師的資曆、閱曆、職業及人脈,這是一個普通百姓無法企及的條件。他得到了上海及北京甚至歐美專家的多次會診。在這種情況下,他才能把握更多的資訊,才為他做出明智的選擇創造了條件。
盡管他的情況特殊,但他的書仍然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我談幾點我的看法:
(1)我讀過幾本癌症病人寫的書,相對而言,淩誌軍老師的《重生手記》還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我有共鳴。
(2)他完整而真實地記錄了在國內看病的種種境況,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國內醫療團體的眾生相,讓讀者知道醫生與醫生之間的千差萬別,讓讀者知道不能迷信權威,讓讀者學會分辨什麼樣的醫生才是好醫生。提醒患者在治療之前一定要多找幾個醫生,多跑幾家醫院(即使是小醫院和不怎麼出名的醫生),不能匆匆忙忙就上手術台,更不能把自己的性命完全交給醫生。
(3)他的診斷經曆異常曲折並帶有戲劇性,與我的診斷的撲朔迷離有得一拚。他得的是肺癌,但首先發現的是顱內的病灶。大部分醫生認為是肺癌腦轉。但實際上,腦部的病灶與肺部的病灶沒有關聯。他的經曆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拿到病理切片這個金標準,任何先進儀器的診斷都不足為憑,不能輕易下診斷結論。
(4)我們都找華山醫院的Z主任看過病。Z主任給他的建議是隨訪,密切觀察。後來的事實證明Z主任是對的。Z主任也給我一樣的醫囑,但我急於求成,沒有等一個月以後再拍片,而直接去做了伽馬刀。伽馬刀當天的片子已經顯示我的病灶有縮小趨勢,證明了Z主任的高明。
(5)不治療是最好的治療,隻是在“有時候”成立。2005年最初發病的時候,Z主任讓我等,我沒等。2007年春天,頭顱多發病灶的時候,我等了,真的自愈了。同時,我的右腿肌肉萎縮,我也在等,等了半年,差點癱瘓,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腫瘤這東西太複雜。等還是不等,這是個問題。千萬不能機械照搬別人的經驗。同樣發生在我身上,有的就等對了,有的就等錯了。
(6)要不要化療?先看幾個數據。
根據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在2009年提供的一項資料,美國腫瘤病人五年存活率達81%,而中國僅為10%。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研究表明大約有10%的癌症病人能夠不靠治療而自愈。我的經曆似乎能印證腫瘤能夠自愈這種觀點。我第一次病灶在四腦室,未作任何治療自行縮小。伽馬刀以後未作其他任何治療,一年半平安無事。一年半後複發,多發病灶,未作任何處理,自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