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我的抗癌真經:信念由心,智慧用腦(6)(2 / 2)

(四)

我是一個敏感的人,敏感的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我知道自己心理不夠強大,所以,我患癌後有點回避那些統計學上的資料,像鴕鳥那樣把腦袋埋在沙子裏自以為很安全。無知者無畏就有這點好處。當然,前麵我說了,這樣做的壞處是沒太把腦瘤當回事,也促進了後麵的複發。複發後有醫生告訴我,淋巴瘤複發是正常的,淋巴瘤是容易複發的,而且,還會複發地越來越頻繁。於是,我接受了這一心理暗示。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複發,我反而覺得奇了怪了,這次咋還不複發呢?因為在我的潛意識裏,複發才是正常的,不複發解釋不通啊!於是,我的細胞、我的器官就聽從了我的潛意識的指引,它們齊心協力往複發的方向努力,努力,一直到複發了才算完成了任務。因此,我是否可以說,凡是沒有痊愈的患者都是自己的潛意識不相信自己能痊愈。我們既然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充分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來駕馭潛意識這匹脫韁的野馬。

癌症患者如何利用心理暗示對自己進行治療呢?很簡單,在生活的各個方麵對自己進行積極正麵的自我暗示。

比如,在內心深處默默設想自己的病灶在變小、在變軟、在被吸收、在消失。經常默念“我相信自己”、“我身體很好”、“我精力充沛”、“我一定能康複”、“我康複了”……或者按照柯爾建議的,在睡覺前、起床前心中默念二十遍“我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推而廣之,你吃中藥的時候,你相信它有效才可能效果好;你練氣功的時候,你相信它有效才可能效果好;你拜佛的時候,你相信佛祖保佑你了,相信否極泰來了,情況才有可能越來越好。這些看起來好像是唯心的,我們受了這麼多年唯物主義的教育,好像有點難以接受。其實不然,這隻是一種心理暗示,拜佛隻是借用了心理暗示的作用而已。

讓我們滿懷信心,心想事成吧!

十、兩位騎遊患者的不同命運說明了什麼

2012年7月底,結腸癌患者浮槎山人(網名)從安徽老家騎自行車趕到浙江天目山參加病友聚會。一套專業騎行裝備,一身古銅色的肌膚,千裏走單騎,令病友們大加讚賞,並且封他為我們病友圈的形象代言人。

在天目山,我與老兄同居一室,了解到他是一位退伍軍人,患病後醫生告訴他要積極鍛煉。他從那以後愛上了自行車騎遊。騎遊讓他更結實、更健康、更自信。

然而,2013年5月,浮槎山人腹部不適,病灶轉移至膽管,終致不治,於7月底去世。

浮槎山人的去世引起了很多病友的思考,其中不少人認為他是鍛煉過度導致的。這樣總結,有道理,但並不全麵。與浮槎山人有同樣騎遊愛好的老有(網名),情況就截然不同。

從上表可以看出,同樣是騎遊愛好者,同樣是消化道癌症,老有大叔的年齡遠超過浮槎山人,而且他手術後的身體狀況遠不能與浮槎山人相比,甚至有時候吃東西會噎住。即使康複多年後的今天也是看上去弱不禁風的樣子,根本不能與我們的形象代言人浮槎山人相比。另外,老有大叔的安陽-海南萬裏行是異常艱苦的,食宿都得不到保障,甚至累暈在路上。105天簡直就是紅軍第二次長征。然而,老有大叔沒事,一直到現在身體還很健康。

這說明了什麼?

(1)浮槎山人的複發或許與騎遊有關,但沒有充分的證據。我們隻能說:鍛煉並不是越多、強度越大越好。其他的結論我認為目前尚且得不出。

(2)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個體差異巨大。人與人之間的可比性微乎其微。我們不能因為浮槎山人的離去而害怕騎遊,也不能因為老有的萬裏行而盲目模仿。這就是我一再強調的:謹慎借鑒病友們的康複經驗。或許老有大叔不騎遊也好好的,或許浮槎山人不騎遊也會複發。為什麼?這不是宿命,而是裏麵的因果聯係太複雜,一總結就會錯。我這樣說,你要問,那我們還交流什麼?我們交流的內容有些相通的地方,有共性的地方,這些相通有共性的東西還是值得借鑒的。

(3)疾病的預後不僅與肌肉是否發達、免疫力是否強大有關,更與疾病的類型、分期、惡性程度有關,也與複發的位置有關。浮槎山人肝轉,而且膽管內有病灶。可以推測他不是死於癌而是死於膽汁流不出對肝髒的破壞作用。

(4)得了哪種類型的病,惡性程度如何,不是我們說了算的。但是,無論哪種類型的,無論惡性程度多高的癌症,都有大量康複者在。希望,就在前方。但是,一定要用理智與智慧走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