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我的抗癌真經:信念由心,智慧用腦(4)(3 / 3)

(2)我認為“樂觀愉快+加強鍛煉+適當增加營養及保健品+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可能在短期內提升自己的免疫力。

(3)我當時的症狀為眼睛畏光,睜不開眼,耳朵聽力下降,但不像2007年脊髓手術那樣症狀嚴重、發展快,不及時手術有癱瘓的危險。因此,我還有時間等一等。

結果,在等待的這一個月內,症狀在加重,差四天一個月的時候做了磁共振,發現腫瘤有長大趨勢。於是,做了伽馬刀。

決定做伽馬刀當然也挺糾結,當時還在考慮全腦放療的可行性。放療科醫生認為可以局部先放射治療以觀後效,然後決定要不要全腦放療。伽馬刀醫生認為如果選擇局部治療的話,還不如直接伽馬刀呢。局部治療當然是伽馬刀更準確、更聚焦、效果更佳。

以上就是我的一次治療方案的選擇過程。

伽馬刀治療後一個月,病灶消失了。雖說後來顱內的病灶又複發多次,但伽馬刀沒有給我造成明顯的副作用,我的生活、工作一切正常,生活質量較高。我無法評價這次治療方案的選擇是對是錯,因為缺乏對照組。這就像人生一樣,擺在麵前有兩條路,擇其一而行之,走到前麵又有兩條路,又擇其一而行之,一直這樣選擇下去。假如在人生的第一個路口選擇了另外一條路會怎樣呢?一定是另外一種人生。但哪一種更好一些呢?沒有對照,無法說清楚。

治療也罷,人生道路也罷,在解決任何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明確有幾種選擇,然後,對每種選擇可能帶來的後果都進行反複、認真、盡可能客觀地論證。最後,果斷抉擇其一。至於結果如何,盡人事聽天命,無怨無悔。

(二)

我的病友Y,原發胃癌。2011年春天,腦部海馬區病灶,診斷為胃癌腦轉。伽馬刀治療一個月後病灶消失,18個月後,同一位置出現病灶。本來,他完全可以再做一次伽馬刀,卻在醫生的“蠱惑”下做了外科手術,手術中出現意外,小腦出血,四個月後撒手人寰。實在令人痛心!

我為何覺得Y應該做伽馬刀呢?有以下理由:

(1)他有胃癌病史,先後幾次複發。一般情況,他的顱內腫瘤是胃癌轉移瘤的可能性大。對於轉移瘤,我個人覺得做外科手術與做伽馬刀一樣,都是難以徹底清除病根的,但外科手術比伽馬刀風險大得多。

(2)他曾經做過一次伽馬刀,術後一個月病灶消失,維持18個月。這說明上次的伽馬刀效果還是不錯的。

(3)他的病灶在海馬區,我的病灶也曾經在海馬區。我做了一次伽馬刀,5個月後病灶未完全消失,又在海馬區做了第二次伽馬刀,病灶消失。兩次伽馬刀並沒有對我造成明顯的影響,那之後我正常工作、生活。

當然,他的去世是因為外科手術出了意外造成的。但假如沒有發生意外,我依然認為顱內的轉移瘤做伽馬刀更合適。

那麼,Y為何放棄了伽馬刀而選擇了風險較大的外科手術呢?原因有二:

(1)外科醫生告訴他伽馬刀治療以後還會複發,要想徹底治愈就得做手術;而且,這種手術對他們來說是常規手術。這次的位置適合手術,如果以後長到別的地方了,不一定能手術,很可能就喪失了手術的機會。

(2)雖說Y幾經複發,已經是轉戰沙場十年的老將了,但他對腫瘤治療的期望值仍然太高,經不住醫生的“蠱惑”。沒有把生活質量放在第一位,依然抱著徹底治愈的迫切願望。

在臨床上,腦瘤應該做外科手術還是伽馬刀,有明確的規定。我不是專業醫生,我隻是簡單談談我對腦瘤治療的一點粗淺的理解,僅供參考。

手術前絕大多數病人沒有病理診斷,僅僅靠CT、MRI片,無法確診是良性還是惡性,是什麼類型哪個分期。醫生隻能根據經驗判斷可能是什麼腫瘤。如果是良性的,位置適合手術,一般會選擇手術根除。當然,良性腫瘤有的也會選擇伽馬刀,比如垂體瘤。如果是惡性的,要看什麼位置。有些位置不好的,不能做手術卻可以做伽馬刀。但是,如果位置在腦幹部位,恐怕伽馬刀也是不能做的。因為這裏是生命中樞,管心跳與呼吸的。惡性的腦瘤還要分是不是轉移瘤,一般的轉移瘤行外科手術遠遠不如原發病灶效果好。

伽馬刀有個局限性,它雖然創傷小,但是不如外科手術清除病灶徹底。但外科手術的風險又非常大,萬一出了問題,生活質量將會嚴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