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療結束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
手術、放療、化療,這治療癌症的“三板斧”結束以後,千萬不要認為萬事大吉了。因為腫瘤是一種慢性疾病,一種全身的疾病。形成腫瘤要許多年,治好腫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手術、放化療鏟除“雜草”以後還要努力並堅持不懈地改良“土壤”,以防止“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我於2007年6月手術,7月至第二年4月化療,中間穿插20次放療。從2008年4月治療結束至2010年3月顱內複發差不多兩年時間。本來這兩年是寶貴的康複期,是把身體調理好的絕佳機遇。可是我沒有抓住,實在可惜。這兩年的康複期與前麵16個月的康複期何其相似。為何一再重蹈覆轍?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自己不做改變,這樣的事情就會一直重複下去。自助者天助,自己不努力,神仙也幫不了你。
—總結起來,在康複期,我有以下環節沒有做好:
(1)對腫瘤認識不足,不懂得手術放化療後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腫瘤的發生並不是偶然的。總結自己患癌的心理精神因素、生活習慣因素、性格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諸多因素,全方位地去改善與克服,盡快讓自己的身體恢複到和諧、自然、健康的狀態,讓身體土壤不再適合腫瘤細胞的生長,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長治久安。而且,要一直堅持這樣做下去,即使過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也不要掉以輕心。
(2)治療結束以後,我們就像戰場上下來的士兵,一旦精神上鬆懈下來,很多問題就會出來。治療結束後,很多人如釋重負,覺得終於可以歇口氣了,生活好像一下子失去了重心。但由於對自己的康複沒有把握與信心,工作上也不敢做長遠的打算,總是走一步看一步,有點觀望的意思。什麼理想、抱負、人生目標,都是很遙遠、很不現實的事情。那時候的迷茫、消極、無力感一點也不比放化療的副作用小。
回首九年抗癌路,我與大多數人一樣,生病之初對醫生的期望值太高,依賴性太強,把醫生當成救世主,把自己完全交給醫生,而忽視了自己在治療康複過程中的巨大作用。
腫瘤可以被切除,被放射線燒死,被化療毒死……但是,如果不改變產生腫瘤的“土壤”,腫瘤的複發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改善“土壤”?主要不是靠醫生,而是靠自己。目前,病友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大量的“實戰經驗”來改善自己的“土壤”,比如:調整飲食作息、調整心態、適度鍛煉等。然而,我們必須要看到,“土壤”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善的,必須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地為了改善“土壤”而做全方位的努力,才有可能避免腫瘤的複發。
努力過了,未必能行;但是,不努力,一定不行。我們每一個患者,都要想盡一切辦法,扼住命運的喉嚨,牢牢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做自己的上帝。
二、坦然接受患癌的事實
“痛苦不是懲罰,死亡不是失敗,活著也不是獎賞”。
—摘自《恩寵與勇氣》
“我真倒黴,我這輩子沒做過壞事,怎麼會是我?”
這是很多人患癌後的第一反應。不管你是總統還是平民百姓,不管你道德高尚還是壞事做盡,不管你腰纏萬貫還是一貧如洗,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絕對不會生癌。上帝沒有給任何人打過癌症疫苗,誰都有患癌的可能。既然別人沒得癌症,你得了,那麼,在你身上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原因與做沒做壞事沒有任何關係,千萬不要給癌症烙上道德的印記。
你說,“我做夢都沒有想到”,是的,我當時也是這樣。也許正因為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會得癌症,所以,才沒有為預防癌症而付出任何努力,才會比別人患癌的概率大。
你說,“我還沒退休,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生活”,可是,那些得白血病的小孩子還沒來得及上學……與那些未成年患者相比,我30歲患癌,已然結婚生子,為人夫,為人父,我已經很知足了。
癌症來了,這是既定事實,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而且,誰也替代不了你。不管你能否接受,事實就是如此,與其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消極悲觀,不如勇敢麵對。既來之,則安之。不僅僅是癌症,我們在麵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認真冷靜分析一下,什麼是我們能改變的,什麼是我們不能改變的。患癌已成定局,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唯有麵對癌症的態度。消極悲觀不僅於事無補,而且可能雪上加霜,加重病情;而積極樂觀則有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