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
烏龜放入清水煮沸,取出去內髒,切塊翻炒,然後與去核紅棗、靈芝一同放入瓦鍋煲湯,煮至熟爛即成。
[功效]
吃肉喝湯,空腹時服用最佳。養陰補腎、並有良好的降脂作用。
豆炒牛肝
[材料]牛肝250克,四季豆適量。
[做法]
牛肝切片,與四季豆一起炒熟後,加入調味品即可食用。
[功效]
治肝陰不足導致的視物模糊等症狀。
雙豆利水粥
[材料]
赤小豆50克,黃豆50克,小米30克,稻米30克,大棗30克。
[做法]
加水適量,煮成粥。
[功效]
可加適量白糖,早晚各服1次。連服2~3周。本方具有健脾養胎、利水的功能,可改善各種疾病引起的水腫。
豬心大棗湯
[材料]
豬心1個,大棗10枚。
[做法]
豬心去筋洗淨切片;大棗去核。將鍋內放適量清水將其煮沸,調入薑末、花椒粉等,再放入豬心、大棗,煮熟後調入食鹽、味精、蔥花等即可食用。
[功效]
補心養血。可改善心血虧虛所致的心悸、失眠、麵色無華等症。
山藥肉圓
[材料]
半肥豬肉300克,山藥250克,鮮香菇20克,雞蛋清1個,白胡椒5克。
[做法]
鮮山藥煮熟去皮、剁細;豬肉去筋剁成餡;香菇剁細,與薑末、蔥花、鹽拌勻,再加入香油、味精、蛋清、澱粉等,把其做成圓子數十枚,入油鍋炸熟。
[功效]
健脾益腎,養胃益肺。
幹薑酒
[材料]
幹薑30克,白酒500毫升。
[做法]
將幹薑拍碎,放入容器中,放入酒中煮取300毫升汁液,過濾去渣,貯入淨瓶即可。
[功效]
每日2次,早、晚各溫飲20毫升。溫中逐寒,回陽通脈。可治療心腹冷痛,吐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風寒濕痹,陽虛嘔吐,吐衄便血。
蘿卜燉羊肉
[材料]蘿卜1000克,羊肉50克,陳皮10克,料酒、蔥、薑、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首先將蘿卜洗淨,去皮,切成3厘米長、2厘米厚的塊;羊肉洗淨,切成2厘米長、15厘米厚的塊;陳皮洗淨,薑洗淨拍破,蔥切成3厘米長的節待用。將鍋洗淨,把羊肉、陳皮等放入鍋內用武火燒開,撇去浮沫,改用文火煮05小時,再加入蘿卜、蔥、薑、料酒、鹽,燉至蘿卜熟透停火,加味精,裝碗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清痰止咳,穩中益氣。對人體有滋補作用。
桂圓粥
[材料]桂圓肉100克,粳米100克。
[製法]將淘洗幹淨的粳米和桂圓肉一同放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先用旺火燒開,再轉用文火熬煮至粥成。
[用法]隨意食用。
[功效]益心脾,安心神。健康人服用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增強體質。
[宜忌]適用於心悸、失眠、健忘、貧血等症。
桂圓糯米粥
[材料]桂圓肉15克,糯米100克。
[製法]將淘洗幹淨的糯米入鍋,加水1000毫升,先用旺火燒開,再轉用文火
熬煮,待粥半熟時加入桂圓肉,攪勻,繼續煮至粥熟。
[用法]每日晨起和睡前各服1次,溫熱食用。
[功效]補益心脾,安神。健康人服用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增強體質。
[宜忌]適用於貧血等症。
魚頭補腦湯
[材料]鱅魚頭1個去鰓,天麻15克,香菇、蝦仁、雞丁、香油、蔥、薑、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天麻切細,與鱅魚頭、香菇、蝦仁、雞丁加清水共煮熟,加香油、蔥、薑、鹽、味精適量。
[用法]適量食用。
[功效]健腦益智。
[宜忌]適用於頭暈、記憶力差。
節令美食
冬至,也稱為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極為重要的節氣之一,古時將冬至視為“亞歲”。民諺有“冬至餛飩夏至麵”之說。冬至這天,許多地區都要吃餛飩。北京還有“冬至餃子夏至麵”的說法,冬至當日幾乎家家吃餃子。其實餛飩與餃子在古時是同一種食物,隻是後來食品越分越細,形式花樣愈加講究,才變成了2種不同的食品。北朝顏之推說:“今口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之”。可以看出當時的餛飩與現在半月形的餃子在造型上其實是一樣的。
餛飩究竟始於何時,眾說紛雲。三國·魏人張輯在《廣雅》上便已有“餛飩,餅也”的記述。表明早在三國時期甚至以前,就已經有了餛飩。到了唐代,餛飩的花色品種已很精美,“各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宋代時期,作為節令食品的餛飩已在大江南北風行。民間也有“冬餛飩、年博飪”的諺語。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上說:“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說明當時的餛飩比現在還要講究。清代時期,北京最有名的是致美齋的餛飩。餡料講究、花樣精美、湯料齊全、頗富盛名。當時曾有詩雲:“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