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冬季篇(7)(3 / 3)

冬至當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為白晝最短的一天,因此也叫“日短至”。相反,冬至夜則是全年最長的一夜。詩人白居易在《冬至夜》一詩中有雲:“三峽南賓城最近,一年冬至夜偏長”。過了冬至白晝便越來越長,民間有“一天長一線”說法。何為一線?據《唐雜錄》載,唐代宮中以女工織物計算白晝的長短,冬至後白晝漸長,女工織物也應一天添一線之功。

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年節全家相聚紀念祖先的傳統美德,因此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因此每於冬至,人們總要大宴祭祀祖先。宋代《夢粱錄》上說:“冬至歲節,士庶所重,如饋送節儀,及舉杯相慶,祭享宗煙,加於常節”。《東京夢華錄》上也有“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但在漢或漢朝之前,人們在冬至時則以“黍羔”祭祖的,後逐漸演變為餛飩。為何要用餛飩祭祖?這可能是取“混沌”之音。古人認為開天辟地之前,天地處於“混沌”狀態。三國·魏·曹植在《七啟》中有“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渾沌即混沌。後來,隨著曆史演進,人們逐漸將三點水偏旁改成了食字偏旁,即現在的餛飩二字。

古時在冬至這天,宮廷還會舉行盛大活動。南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武陵昭王曄傳》上有“冬至問訊,諸王皆出”記載。南宋時,冬天這天宰臣以下,行朝賀禮,於太廟行薦黍之典,朝廷命宰執祀於圜五。明代時,“殿前將軍甲士賜黃牛、野雉、野豬、鹿脯、酒,名曰頭腦酒。而到了清代,皇帝還會帶著群臣到郊外舉行儀禮。《燕京歲時記》中有詩雲:“冬至郊天禮最隆,鸞旗象輦出深宮。侍臣寵賜天恩火,鹿脯羊膏歲歲同”。講的便是清代冬至盛典活動。

古人重視冬至節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冬至交節和人的健康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民諺也有“重病難過冬至節,過了冬至可過年”、“冬至是老人關口”的說法。冬至這天開始數九,民間又稱“交九”,季節開始轉為隆冬數九之際。冬至後一個月即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九”時期。“三九三,凍破磚”、“三九四九凍死貓狗”。再加上冬至前後往往出現寒潮,伴以風雪等惡劣氣候,極容易使人受寒而染疾。尤其是年邁體弱目有痼疾的人,在冬至前後適應不了氣溫驟變而引起舊病複發。所以冬至節前後,老年人和心肺有病的人應加倍注意,隨著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加強營養,及時作好防治工作。

雪晴雲散北風寒

——小寒話食療

節令特點

陽曆1月5日或6日為小寒。寒即寒冷之意,表示冬季的寒冷由此開始。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一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字麵意思理解,大寒冷於小寒,而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載道:“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

天人合一

小寒時節,應特別注意防寒保溫,適當減少戶外活動。

冬月陰氣在外,陽氣在內,人們不要擾動陽氣,應早睡晚起,以免讓皮膚開泄出汗耗陽,使人體與“冬藏”之氣相適應。

小寒食補宜進食羊肉,羊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鉀、鈣、磷、鐵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可補陽養血,特別是陽虛體質。海參、魚翅也是極好的冬令補品,海參更被稱為“童叟補劑”,易消化,易吸收,多食有益於人體身體健康。

小寒時節應適當減少陽氣的消耗,但仍應積極參加適量健身運動和娛樂活動,但以適度為宜。

滋補原則

在飲食調養方麵,中醫認為冬季六節氣應少食鹹,多吃苦味的食物,原因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腎主鹹,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的角度來講,鹹勝苦、腎水克心火。若鹹味吃得過多,會使原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以致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用以助心陽,抗禦過亢的腎水。《四時調攝箋》裏載道:“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滋補食譜

蝦子燜冬尖

[材料]

鮮冬筍淨肉450克,幹蝦子9克,紹酒12克,醬油20克,精製鹽1克,白糖12克,味精15克,香麻油12克,熟清油600克(實耗75克)。

[做法]

鮮冬筍削去外皮,切開成兩片,用刀麵拍碎後,切成食指粗的條塊。

鍋裏放熟清油,置小火上,放入冬筍條塊,在小火溫油中炸去筍澀味,倒出瀝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