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顏雞蛋湯
[材料]腐竹皮1塊,紅棗5顆,雞蛋1個,冰糖適量。
[製法]腐竹皮洗淨泡水至軟;雞蛋去殼攪勻待用;紅棗去核,用4碗水煮滾後,放入腐竹皮、紅棗與冰糖,用小火煮30分鍾,再加入雞蛋攪勻即可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滋陰、補血、健脾,養顏美容。
[宜忌]適用於脾腎血虛,麵色枯黃。
核桃雞丁
[材料]雞脯肉350克,核桃仁15克,枸杞子8克,雞湯100毫升,豬油150克,雞蛋2個,精鹽5克,料酒25毫升,胡椒粉2克,濕豆粉35克,生薑、蔥各10克,香油5毫升,白糖7克。
[製法]將核桃仁用開水泡漲,剝去皮;枸杞子用溫水洗淨;生薑洗淨切小片;蔥切蔥花;雞蛋去黃留清;雞肉洗淨,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雞丁裝碗中,用一半精鹽、蛋清、濕豆粉拌勻漿好,另碗中放入味精、白糖、胡椒粉、雞湯、濕豆粉對成汁。淨鍋置火上,放入豬油,待七成熱時,下核桃仁炸至微黃,及時撈起待用。把漿好的雞丁倒入鍋中,快速滑透,翻炒幾下,下薑、蔥,倒入味汁快速翻炒,隨即入核桃仁、枸杞子炒勻,淋入香油,裝盤。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補肺益腎,明目。健康者常食可抗衰益壽。
[宜忌]適用於肺腎兩虛之神疲無力、麵色無華等。
節令美食
在碩果累累的秋天,我國有兩個傳統節日,一個是中秋節,另一個是重陽節。重陽節也稱重九節,因為正值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日月並應。古時,人們把“九”作為陽數,“六”代表陰數,所以也叫重陽節。三國·魏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道:“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這裏說的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又叫做“高山會”。重九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節目活動內容。而最初的登高活動,可能與上古時“射禮”有密切的關係。百姓們為了安排好寒冬的生活,秋收之後還要到山上狩獵或采些野生食物和中草藥材。後來逐漸形成了九月初九上山聚會的民俗。《燕山雜記》中說道:“遼俗九月九日打圍,賭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一筵席,射罷於高地處卓帳,飲菊花酒,出兔肝鹿舌,生切以醬拌食之”。《燕京歲時雜詠》中也有詩說道:“微雪天山要打圍,抓鷹射兔馬如飛。兔肝鹿舌爭相食,輸卻重陽一宴歸”。
在古代人們登高,還要佩茱萸,喝菊花酒。古往今來,詩人們為重陽佳節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杜甫有“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七絕中吟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詩對佳節思親的心境寫盡於筆墨之中,堪稱千古佳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重陽登高為什麼須要佩茱萸、攜菊花酒呢?南朝梁時誌怪小說家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說道,東漢汝南地區有一個道士叫費長房,這個人能夠未卜先知。一天,他對弟子桓景說道:“九月初九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桓景如其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據說重陽登高佩茱萸、攜菊花酒的習俗就這樣流傳到現在。
這個故事雖有些離奇古怪,但卻反映了古時勞苦百姓對健康除病的渴望和古老的保健措施。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道:“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可說明當時重陽節登高的種種活動,與防疫保健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是我們的祖先與疾病鬥爭中的一種保健措施的方法。
茱萸本身是一味中草藥材,全名叫吳茱萸,是芸香科常綠灌木或者小喬木,果實扁圓形,大約有一分大,綠色或者綠褐色。農曆九月成熟後呈紫紅色,且帶有濃鬱的香氣。吳茱萸的果實、葉、根均可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止嘔功效。是中醫治療胃痛、腹痛、疝氣痛、霍亂轉筋,以及濕氣、頭風和口瘡的常用中藥。我國使用茱萸防病除病的曆史極為悠久,《淮南萬華術》“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其水無瘟疫”之說,《五行誌》上也有“舍東種白楊、茱萸,增年除害”之句。據有關實驗證實,吳茱萸煎劑對霍亂弧菌的確有很強的抑菌作用。吳茱萸和抗生素配合使用,對許多種細菌性感染、腹瀉都有很好的治療功效。試管實驗還證明,吳茱萸對10多種皮膚真菌有很強的抑製作用。近年來,臨床上使用吳茱萸軟膏治療濕疹、神經性皮炎、黃水瘡等都收到了很好療效。吳茱萸內的生物堿不僅有鎮痛作用,而且還能加強腎腺素的作用,可使小腸平滑肌鬆弛達到溫中止痛效果。吳茱萸次堿的分解物芸香堿還有較強的刺激子宮收縮作用。據報道,將吳茱萸用醋調後敷在足心,還有顯著的降低血壓功效。吳茱萸的根還能驅治蛔蟲、蟯蟲。由於我國醫學把能夠致病的諸因素總稱為“病邪”,所以,古時人們稱茱萸為“辟邪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