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秋季篇(3)(3 / 3)

木瓜去皮、心,用清水洗幹淨,切成小塊,備用。

南、北杏去皮,用清水洗幹淨,連同上料一起放入燉盅內,加入適量冰糖,放入適量滾開水,蓋上燉盅蓋,放入鍋內,隔水燉至材料入味,即可食用。

[用法]佐餐隨意食用。

[功效]養陰潤肺,滋潤養顏。

養老益氣方

[材料]牛乳450毫升,蓽茇2克。

[製法]加水共煮至熟。

[用法]每次服150~200毫升。飯前溫服。

[功效]補養氣血,健脾安神。

[宜忌]適用於頭昏氣短、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及脾虛食少等症。

節令美食

棗的營養價值很高,曆來被人們看作營養品。在公元前200多年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把棗子作為補益藥品收在書中了。古代醫學看成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曆代本草對棗的藥用價值都有詳細的描述,而且各有重點,但其共同之點是把棗的補益之功放在首位。《素問》中說棗是脾胃之果,專補脾虛,脾胃功能健康,人自然就會強健了。

《本草彙言》說,棗善補陰陽、血氣等,一切虛損無不存不好的地方。《藥品化義》認為棗能助陰補血,主治虛勞,凡補益肝腎之方卻可使用。漢·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兩部中醫經典著作中,用棗的藥方就達58種之多,說明棗子在醫療保健中價值是很高的。

近年來,大棗的醫療範圍又有了新的發展,在治療一些血液病方麵取得了極好療效。使用大棗治療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效果非常明顯。一般在服用後4~7天紫癜即可消失,吃上05~1千克大棗便可複原。服用方法也很簡便,每次煎10枚大棗,連湯帶棗吃下就行了,大棗在預防輸血反應方麵也有顯著作用。於輸血前半小時服一劑紅棗湯,即可防止因輸血帶來的不良症狀。另外據觀測,用大棗與芹菜根一起煎熬,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棗在我國素有“木本糧食”之稱,是調劑主食、加工糕點和各種小吃不可或缺的原料。棗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很多的糖、蛋白質、脂肪和各種維生素。棗的含糖量比一般幹鮮果品都高,可達30%~60%,山東樂陵金絲小棗含糖量在60%以上,掰開後縷縷金絲可達33厘米長,棗的味道非常可口,核小皮薄,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美譽。據測定,大棗中含D-葡萄糖占325%,D-果糖為308%,其他如蔗糖、低聚糖等共占333%。我國古時稱棗為“木蜜”,從其含糖之多來看,這個美譽到也很合適。在鮮棗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所有水果中也居第一位,它是鮮桂圓的16倍,鮮荔枝的26倍,蘋果的82倍。每公斤幹棗產熱量可高達1490千卡。

我國是棗的家鄉。早在公元前,《爾雅》一書中就記載了當時我國種植棗的情況,那時候已有壺棗、邊要棗、無核棗等10多個品種。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在《神異經》中,記述過一片非常大棗林:“北方荒內有棗樹,其高五丈,敷張枝條數餘裏。子長六寸,圓過其長。熟赤如朱,幹之不縮,殊於常棗,食之可安軀益氣”。說明早在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懂得了棗是一種滋補之品。13世紀,元代文學家柳貫,非常精通經史善散文,而且對植物學也非常有研究,著有《打棗譜》一書,收錄當時名貴品種57種,是古代園藝學和棗樹栽培學非常有用的專著。

棗是個大家族,有大棗小棗的區別,從棗的形態上又分為長棗、圓棗兩大類。形態品種不同的棗,它的風味特點、養分含量也不相同。金絲小棗個頭比較小,每250克可秤百餘個。山東的梨棗形狀像小梨。每250克隻有10餘個,陝西彬縣的晉棗比梨棗還要大的多,一個棗子就有60~70克重,可以說算棗中之冠了。在圓棗中,山東茌平縣的圓玲棗、河南靈寶圓棗、陝西大荔圓棗和甘肅敦煌棗等都是圓棗中的上乘之品。大棗中還有一種又不長而又不圓的扁棗,山西板棗就是扁棗中的佳品,口感脆、肉厚和含糖高。古時有種壺棗,顧名思義其形好像壺一樣,現在山西仍然保留著這樣的品種。壺棗的個頭比較大,果肉呈綠色,味道馨香宜人。成熟後如果不及時采摘就會墜於地上自碎。

棗除了鮮食、幹食之外,還可以加工成許許多多品種不同的食品,比如醉棗、焦棗、烏棗、熏棗以及各種蜜餞。棗,雖然為補品,但是因其性溫而甘滋如病患有熱症、實證時都不可以吃。胃口脹滿,濕熱痰阻,小兒疳疾等症都為禁食。

已涼天氣未寒時

——處暑話食療

節令特點

處暑是每年的陽曆8月23日或24日。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侯,“處”解釋為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意味著暑天將要結束。這時的三伏天氣已結束或接近尾聲,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俗語,表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然而事實上天氣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這個時候晴天下午的炎熱也並不低於暑夏季節,這也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同時也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看作是為夏天的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