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久晴未雨,氣候幹燥,空氣溫度下降時,人多易生病。要根據氣候特點,不斷更換飲食方式,注重平補與潤補相結合,宜食用兔肉、蝦、豆腐、參類等食物,做好人體的“貯蓄”以迎接寒冷的冬季。
秋季食療總綱
食療總則
清淡飲食
依據初秋的氣候特點,更換飲食方式,應以清淡質軟、容易消化為主,注意少食用多脂、厚味及辛辣上火的食物。
初秋清淡飲食,因能夠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強食欲。首先是多食用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其次是主食以稀為好,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再次是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最後是可以適時吃些醋,既可以生津開胃,又可以抑製、殺滅病菌,預防腸道傳染病。
保持甘潤
秋風送爽,炎暑消退,秋季是豐收的季節,人體也正處於收獲時期。機體由活躍、外向、支付的階段轉變到沉靜、內向、貯蓄的階段。因為在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應重視及時補充營養,保持甘潤。
秋天氣候漸漸轉涼,陽氣開始由升浮變為沉降,生理功能趨於平靜。所謂“夏盡炎氣微,火息涼風生”。這時應注意補益甘味以益氣。秋高氣爽,氣候偏於幹燥。秋氣入肺,燥氣可損傷肺陰,使人產生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便秘等症狀。在秋補時應注意這些因素。在秋季進補中應堅持的辨證施補的原則是:“燥者濡之”,“上燥清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等。要選擇甘潤養肺類補品。甘潤滋養,既不可過熱,又不能太涼,應以不傷陽不耗陰為宜。應選具有甘潤生津、養肺潤燥作用的補品,如梨、柿子、甘蔗、百合、沙參、麥冬、荸薺、菠蘿、香蕉、銀耳、阿膠、蘿卜等。
平補與潤補相結合
從炎夏轉入涼秋,人體常常感到比較舒服。由“苦夏”而致的身體消瘦也逐漸得到恢複,胃口和精神狀態的好轉使秋季成為一個最佳的進補季節。
秋季進補應注意平補,這是依據秋季氣候涼爽,陰陽相對平衡而提出的一種進補原則。平補是指選用寒溫之性不明顯的平性滋補品。還有,秋季陰陽雖相對平衡,但燥是秋季的主氣,肺容易被燥所傷,進補時還應注意潤補,也就是養陰、生津、潤肺,采取平補與潤補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到養陰潤肺的目的。
首要養肺
我國中醫認為,秋季養生,重點在肺。因為秋季轉涼,氣候幹燥,所有生物的新陳代謝機能由旺盛而轉為低潮。人體若不能適應外界氣溫的變化,體表肌膚和擔負呼吸機能的肺髒稍不注意,便會發生感冒、咳嗽,對於那些患有哮喘病、支氣管炎等病史的人,也常常在秋季複發或病情更加嚴重。
秋季養肺,在飲食調理上,要堅持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基本法則。應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功效。
《黃帝內經》裏說“早臥早起,與雞起興”。早臥可以避免風寒,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秋季適當早起,可預防血栓的形成,對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的作用。
秋季,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有“一天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情況。應注意保持體溫恒定,就應多備幾件秋裝適時增減。衣服不可時多時少,也不可增衣過早,不利身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力,“春捂秋凍”就是這個道理。
有許多人鼻腔黏膜對冷空氣過敏,秋季一到,開始傷風、流涕,因此很有必要時常按摩鼻部。先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在有熱感後,再在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後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次。每日做1~2遍,可保養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傷風、鼻塞不通。
另外,在秋季生活中,根據秋季氣候的特點,除適當多食一些維生素類食物外,還可少量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進行調理保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遠誌、川貝、胖大海等,來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宜選生食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多吃生食有益於防治癌症。因為,生食能保存果蔬中的礦物質和纖維素等大量營養成分,還有抗癌作用的吲哚化合物、胡蘿卜素、揮發油和酶類等等。所以,生食對身體健康大有益處。比如:在美國,有許多癌症患者,一日三餐就食生蔬瓜果或飲其果汁,主要是在秋季,堅持了數年,居然有相當數量的患者神奇般地治愈或延長了生命。根據研究,當人們吃進熟食後,體內白細胞快速增多,猶如受到病菌入侵一樣處於“緊急備戰”狀態。多次之後,機體免疫係統功能便可能受到破壞,給疾病侵襲有機可乘。因此,營養學家們建議秋季宜多吃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