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產自非洲,是沙漠地區的一寶。大概在4000多年之前,古代埃及已經開始種植西瓜了。到後來傳到地中海沿岸,前蘇聯南部和中東等地。西瓜在我國落腳的時間,史料上說法各有不同。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胡嶠陷虜記》中說:“嶠征回紇,得此種歸。”按照這種說法,西瓜進入我國先在新疆落了戶。後來由契丹族把瓜種帶到東北種植,五代時胡嶠又重新將種子帶回內地,從此,中原廣大地區才有了西瓜吃。因為西瓜來自西域,人們一直稱作西瓜。另外有一種說法是,早於隋唐,晚於秦,在南北朝時已經有了西瓜。
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滕曇恭尋寒瓜為母治病,曾尋訪不得,巧遇一嗓門曰:“我有兩瓜,分一相遺。還以與母,舉家驚異。”從這一記載得知,我國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西瓜。曾有梁代詩人沈約的詩句:“寒瓜已臥壟,秋菰已滿坡,”也可佐證。但是也有人持不同觀點,原因是寒瓜並非西瓜,這又牽連到西瓜的稱呼。關於西瓜的名稱,我國稱謂較多,有夏瓜之名,因為是夏季主要瓜果,有止渴解暑的作用而得其名。又因為西瓜含水量大,也優名水瓜。性寒,故稱寒瓜。《食物本草》上美名其曰為天生白虎湯。
由於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優越,為西瓜栽培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條件。
北方幹旱少雨,易於生長,瓜的種類繁多。
而南方日照時間長,一年中可二熟或者三熟。在品種方麵,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各地農業科研部門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培養了一批新的優良品種,並在國外購進了一些良種。現在市場上常見的優良品種有:蜜寶、中育一號、華東24號、鄭州3號、龍蜜100號、興城紅、瓊酥、新疆瓜、馬鈴瓜、澄海瓜等。
西瓜含有大量的營養素。據檢測,除有葡萄糖、果糖、蔗糖外,還有多種氨基酸、果酸、礦物質和維生素。我國醫學認為,西瓜性寒、有解暑、除煩、止渴、生津、利尿功效,曆來被醫家推為夏令消暑佳品。
三伏暑熱或濕熱病引發的熱盛傷津,心煩口渴,頭脹胸悶以及小便短赤、咽痛等症,用一些西瓜汁飲服均能收到很好療效。《本草彙言》中說:“陽明熱甚,舌燥煩渴者,或神情昏瞀、不寐、語言懶出者,取好瓤西瓜剖開,取汁一碗,徐徐飲之。”《河北中醫藥集錦》中載,西瓜還可用於治療燙傷。7~10月間用熟透大西瓜一個,去瓜子,取瓤汁密貯於已消毒的瓶內,放置3~4個月,等產生似酸梅湯氣味時,過濾後使用。首先將傷口用鹽水洗淨,再用脫脂消毒棉花浸澄清之西瓜汁液,敷於患處,每日換數次,一二度燙傷1周可活好,三度燙傷2周可活好。
西瓜的瓜皮在中藥裏稱作西瓜翠衣,是治療咽痛、口瘡的常用藥。將西瓜皮陰幹磨末,用鹽酒調服,還能治療閃挫腰痛。在西瓜中放入一些皮硝,放在陰涼處10多天後,西瓜表層即會生成一層白色的西瓜霜。西瓜霜是一味正統中藥,對口炎、咽痛有效用。許多醫療機構還使用複方西瓜霜(加入黃連、野菊花等)用於沙眼有治療作用,治愈率可達76.6%。西瓜還有很好的利尿功效,患有高血壓、慢性腎炎的病人夏天多吃些西瓜有一定好處。
西瓜皮還用於烹製各種小菜,把西瓜外皮去掉,切成細條,加些紅色柿椒,加適量佐料即可烹出色、香、味俱全的一道佐餐菜。也可用鹽拿過切絲,配些雞絲涼拌,清脆爽口,風味獨特,既可食用,又可下酒。用西瓜製成的醬,除具有普通醬的特點外,還散發著一種西瓜特有的清香,許多地區群眾為之所樂道。
從藥性上看西瓜屬寒,食用過多會傷脾助濕,因此在西瓜旺季,食用應適量。特別對於嬰幼兒不宜食用過多。
選瓜也是一門學問,有經驗的人不用拍打,一見便知生熟。而那些不懂選瓜竅門的人,苦心拍打了半天,回家打開一看,是個生瓜,食之無味,丟之可惜,弄得心裏不是滋味。
怎樣才能選到好瓜呢?不妨試試如下方法:
看瓜形:瓜熟後外形有標誌,如果認真分辨,可知生熟。熟瓜,瓜皮光亮,瓜的表麵條紋清晰,靠近地麵生長的部分,顏色黃濃。
看瓜蒂:瓜熟後瓜蒂緊縮、凹陷、周圍稍微隆起,瓜梗應沒有絨毛。
憑手感:熟瓜摸之光滑不澀,反之則為生瓜。一手托瓜,另一手輕輕拍打,感覺手感,拍打熟瓜時會產生震動的手感。而且,瓜熟後比重小,拿在手裏顯得輕,生瓜則顯沉重。
聽瓜聲:用手指彈瓜或拍瓜聽聲,是鑒別西瓜生熟的最常用方法。就早西瓜而言,熟瓜有“砰砰”之聲,若是聲重而低沉,表明瓜熟過老,如果是“登登”聲,說明成熟差或為生瓜。彈瓜聽聲,要根據種類而定,品種不同聲音也不一樣。
綜上所述方法分辨生熟,挑個好瓜是不難的。西瓜是否沙瓤,甜度怎樣,與西瓜品種還有極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