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美食
冰淇淋的英文是“icecream”是由“冰”和“奶油”兩詞組合而成。“icecream”一詞最早見於英國“牛津大辭典”1769年版本。也就是在這之前,歐洲人雖然吃上了這種爽口食品,可它一直沒有正式的名稱。
冰淇淋起源於何國卻眾說紛紜,比較集中的說法是,由意大利人所發明,後來傳入了法國和英國,繼而普及了整個歐洲。其實,這一說法中隻有一半是正確的,這種食品最早的發源地是我們中國。
我國早在先秦時期中,就已經有了冷飲了。在《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酎清涼兮”之句,意思就是說,冰凍的甜酒喝起來真清涼。而在宋代時候,已經就有了用奶製成的類似於冰淇淋的冷食,當時稱作為“冰酪”。著名詩人楊萬裏讚頌冰酪時說:“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低碎,雪白日冰消”。所說的冰酪就是現在冰淇淋的前身。我國是利用天然冰製冷食的最早國家,早在公元前500年我國就有了貯冰的冰窖和專門掌管冰淩的官職,即“淩人”。《詩經》中有“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淩陰”。“淩陰”也叫做冰室,就是所說的冰窖。冬天把冰鑿出來藏在冰窖內,夏季挖出來作為消暑用。到了唐代時候,長安城的市場上已經有了正式冷飲出售。
《續夷堅誌》上說:“洮水冬月結冰,小於茨實,園結如珠……盛夏以蜜水調之,如真珠粉。”唐代,蘇鶚撰寫的《杜陽雜編》中,還記述了人們製造“寒筵冰”的方法。這是經過煮沸消毒後的人造冰。書中記載說:“盛夏安鑊,用水晶如拳者,新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湯,油帛密封,複煮4沸,急沉井底,平旦結矣,名寒筵冰”。說明當時用冰、製冰的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到了宋代時候,冷飲的品種相當豐富,宋書《武林舊事》上記載當時市售清涼飲料品種就有鹿梨漿、薑蜜水、甘豆湯、木瓜汁、荔枝膏水、雪泡縮皮飲以及低酒度等近20種。
13世紀30年代,我國“冰酪”傳到了意大利。元朝,有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在中國期間經常到街上去吃“冰酪”,並對清涼爽口的冷食極感興趣。他曾經多次走訪“冰酪”製作作坊,學會了製作方法。馬可·波羅回國後不久,中國的“冰酪”就在意大利宮廷出現了,因此中國“冰酪”便成了意大利宮庭的珍貴佳點。
在文藝複興時期,法國國王在意大利旅遊時,品嚐了這種宮廷佳點時倍加稱頌。法國國王為了能讓法國貴族們也能吃上這種美味冰點,最終征得意大利宮廷同意
(當時冰酪的製作方法是絕對保密的),用重金聘用了一位善作“冰酪”的意大利廚師帶回法國。到後來,法國公主嫁給英王查理一世,“冰酪”的製作方法又傳入了英國。雖然英國宮廷嚴密封鎖製作方法,但最後還是傳遍了歐洲,成為歐洲人民最喜愛的冷食。過去的“冰酪”一直用傳統手工製作。
到19世紀中葉有個猶太人創造了一種冰淇淋機,拿到聖路易城博覽會上進行展出,而且作了現場表演。許多國家的商家紛紛訂貨,從此冰淇淋製造業應運而生,林立於世界各地,而且品種豐富,深得世界人們喜愛,“icecream”一詞如果意譯,和“冰酪”一詞倒是相吻合的。
琥珀杯傾荷露滑
——大暑話食療
節令特點
每年陽曆7月23日或24日是大暑。“暑”是有炎熱的意思,它表明在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此刻正值二伏前後,在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時常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使人酷熱難耐。但是,酷熱的大暑正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厚,給人潔淨芬芳的享受。聖潔的荷花,不懼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讚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天人合一
大暑,時值中伏前後,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已感受到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因為天氣炎熱,食欲減退,食物選擇應以清淡芳香為主,清淡容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但是,進食要定時定量,可以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強食欲。應多飲開水,飲用時加少許食鹽。適時吃些瓜果冷飲,可起到降溫防暑的作用,飲一些新鮮果汁,如橙汁、蘋果汁,檸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蘿汁等。但要注意冷飲不能吃得太多,否則,腸胃道內壁會受到刺激,減少消化酶的分泌,會引發腸胃疾病,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比如西瓜,雖是一種消暑利尿的佳品,但是吃多了也會肚子膨脹,不利消化,而且小便增多,也會使人感覺疲勞,特別是中老年人和一些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胃炎、內髒下垂等氣虛病人,更不宜多食。這段時間氣溫很高,生活中隨時注意不要食用變質和一些不潔食物,不要生食海鮮,不吃醉、糟及熗類食物,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