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夏季篇(7)(2 / 3)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我國每年陽曆7月7日或8日進入小暑時節。

此時天氣雖熱,但並未達到極點,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個節氣,有時還會出現大暴雨、雷擊和冰雹等情況。

天人合一

小暑時節,萬物生機勃勃,天地氣交,人們可晚睡早起,適當活動,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泄,從而與“夏長”之氣相適應,符合夏季養“長”之機。此時應適當參加戶外活動。較為合適的娛樂活動如聽音樂,音樂悠揚舒緩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都是一種良性刺激,可改善大腦及各係統功能,從而協調各係統器官的正常活動,促進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同時還能提高人的修養,“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矣”。電影也有同樣的作用,但要避免過於疲勞。看完電視後,用肥皂洗臉,可以洗去電視熒屏靜電荷所帶來的汙染。需要提醒的是,老人、兒童、體弱者,應適當減少戶外活動,以免中暑。

滋補原則

夏季六節氣裏,人體容易產生一係列生理反應,導致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這時,若能在膳食方麵合理安排,適當吃一些冷飲,不僅能夠消暑解渴,還可以幫助消化,使人體的營養保持平衡,有益於健康。中醫學養生家們一致認為,夏季人體陽氣在外,陰氣內伏,胃液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弱,故切忌貪涼而暴食冷飲。所以民間諺語說:“天時雖熱,不可貪涼,瓜果雖美,不可多食。”此外,大汗之後不要大量飲冷飲,因為冷飲喝得過多,不僅不能補充和調節體內鹽類和水分的丟失,反而衝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殺菌力,使致病微生物通過胃腸道,引起胃炎、腸炎等疾病。

尤其是對某些慢性病患者,吃冷飲要有所選擇和節製,如,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不能多吃冰凍的食品,避免加重病情或誘使舊病發作。對於胃潰瘍病、胃酸過多的患者,不宜多飲用含酸味過重的冷飲;糖尿病患者,在自作冷飲中,少加或不加糖,否則飲後會感到口中甜膩或胃部不適。還必須說明的是,喝飲料不能代替飲水。因為飲料大多含有一定的糖分。飲料糖分越高,滲透壓也就越高,越不容易為細胞所吸收,反而帶走細胞內水分,容易引起體內失水。另外,以冷飲解渴常難以達到目的,導致頻繁暴食,對消化道是一個很強的冷刺激,會引起消化道異常蠕動和功能紊亂,導致腹痛或腹瀉等。

滋補食譜

蝦仁燒豆腐

[材料]

內酯豆腐2盒,上漿蝦仁60克,青豌豆28克,熟鮮竹筍片30克,蔥薑末11克,紹酒18克,精製鹽35克,味精25克,熟清油100克。

[做法]

豆腐切成方丁,放入鍋裏煮沸,撈出放入涼水桶裏過涼,備用。

炒鍋放到大火上燒熱,下熟清油50克,燒熱,放入蝦仁炒至半熟倒出,瀝油。

鍋裏放油,放豆腐,加鹽、味精、竹筍片、青豆、肉湯適量燒沸,改用中火燒至豆腐滾燙,收濃湯汁,放入蝦仁,淋入水澱粉拌勻,倒入熟清油,盛裝大湯盤或中窩盤裏。

[特點]

豆腐鹹香,蝦仁鮮嫩,竹筍嫩脆。

竹筍黃魚羹

[材料]

小黃魚600克,熟竹筍200克,青豌豆18克,雞蛋1個,紹酒30克,精製鹽3克,味精25克,肉湯600克,水澱粉60克,蔥段、薑片30克,熟豬油80克。

[做法]

先將熟竹筍切成一指粗的條,再橫切成指甲大的薄片。

小黃魚切去魚頭攤放入盤,加蔥段、薑片、紹酒(15克),放入蒸籠裏蒸熟,取出揀淨魚骨。

炒鍋置旺火上,放入熟豬油30克,將竹筍片稍炒一下,倒入肉湯、魚肉、青豌豆、鹽、味精燒沸,放水澱粉拌勻,再淋入雞蛋液,邊淋邊攪拌,使蛋液呈細絲狀散布在羹汁內,再加油攪拌,即可盛入盤上桌。

[特點]

羹汁濃厚,爽滑可口,魚肉鮮嫩。

椒麻拌萵筍

[材料]

雞肫200克,雞肝150克,萵筍片80克,香醋12克,醬油30克,精製鹽35克,白糖6克,蔥白6克,去皮薑55克,花椒3克,香麻油30克,香菜6克。

[做法]

花椒揀雜,清洗幹淨,隨同蔥白、薑一起剁成碎末,加各種調味品調成椒麻汁。

萵筍片加鹽2克,拌勻,入味20分鍾,擠去鹽水後裝圓盤裏。

雞肫去除內外筋皮與雞肝一起切成薄片,下沸水鍋裏煮熟後,撈出甩幹水,堆放在萵筍片上,食用時澆上椒麻汁即可。

[特點]

色澤淡褐,鮮嫩香軟,具香、麻、辛辣味。

油醬炒毛蟹

[材料]

小河蟹600克,毛豆肉30克,薑末12克,蔥末4克,紹酒17克,醬油25克,白糖25克,幹麵粉28克,味精25克,水澱粉17克,熟清油200克。

[做法]

蟹洗淨後切成兩半,掰去蟹尾,去除蟹爪,在蟹肚切口處蘸上幹麵粉。

炒鍋放大火上,倒入熟清油75克燒熱,將蟹蘸麵粉的一麵放入熱油裏煎成黃色,然後端鍋將蟹翻身炒片刻,使蟹殼受熱變紅,加入各種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