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清熱潤肺,安神養心。適用於肺虛久咳、熱病煩渴、更年期綜合征等。
[注意]
烏雞用溺水法宰殺,其意是將雞血保留在體內,增強療效。
每日1次,連續食用1個月。脾胃虛寒者勿食。
黃魚炒竹筍
[材料]黃魚200克,小竹筍100克。
[做法]
黃魚洗淨切塊,放在醬油中浸泡1小時入味,入鍋爆炒焦黃,小竹筍洗淨,大火爆炒至熟,投入黃魚肉,加佐料即可。
[功效]
健脾開胃。適用於鼻咽癌、肺癌、惡性淋巴瘤等患者療養期間食用。
[注意]
春季新鮮小竹筍更佳。
板栗粥
[材料]
板栗、糯米等。
[做法]
取板栗適量,加糯米、粳米或小米煮粥,即為板栗粥。
[功效]
可補腎虛,壯筋骨,適用於腰酸腿軟,骨質疏鬆,陽痿耳鳴。
[注意]
早晚各食1次。
花椒開胃溫中湯
[材料]
花椒6克,火腿肉200克。
[做法]
花椒衝淨,浸泡備用;火腿肉洗淨,切薄片,備用。花椒、火腿肉一同放進鍋內,加入適量的水,用小火煎熬,約3個小時,即可。
[功效]
此湯溫中止痛、健脾開胃等。可治療惡心嘔吐、胃寒、虛寒性胃痛等。
[注意]
(喝湯時,務必去湯麵浮油再喝)花椒非一般菜用辣椒,是一種中藥材。
烏梅茶
[材料]
烏梅12克,紅糖少許。
[做法]
烏梅放進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煎煮,煎煮至大半碗,去渣,即可。
[功效]
此茶收斂、止血等。適用月經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注意]
胃酸、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慎飲用。須請教醫師。
人參酒
[材料]
人參100厘米長,甘味料200厘米,米酒1升,密封容器。
[做法]
將人參、甘味料、米酒一同放進容器內,密封住。置於陰涼通風處,約半年,即可。
[功效]
滋補、抗衰老等。
[注意]
飲用時間在晚餐前或睡前為最佳。每日一杯,約20毫升。須緩慢飲用。男女適用。可長期浸泡。
枸杞雞
[材料]枸杞子15克,子母雞1隻,調料適量。
[製法]雞宰殺洗淨,用沸水汆透,撈出瀝水後,將枸杞裝入雞腹,置器內(腹朝上),並加蔥段、生薑、清湯、食鹽、料酒、胡椒粉各適量,加蓋,武火蒸2小時取出,去薑、蔥,加味精。
[用法]飲湯食肉。
[功效]滋補肝腎。
[宜忌]適用於肝腎不足、頭暈目眩、多夢、健忘、腰膝酸軟或遺精等症。
美容不老方
[材料]生薑600克,大棗300克,白鹽75克,丁香、沉香各18克,茴香150克。
[製法]將以上幾味藥共搗為粗末,和勻備用。
[用法]每日清晨煎服或開水泡服,每次10~15克。
[功效]調氣血,滋皮膚,葆容顏。
節令美食
元宵佳節,家家戶戶都煮元宵。過去有“上燈元宵落燈麵”之說。元宵也叫圓子和團子。因煮熟後浮在湯麵上,故又名“湯圓”、“浮圓子”。吃元宵取“團”和“圓”之音,寓意為團團圓圓。元宵作為節令食品,相傳始於晉代,而盛於唐宋。《荊楚歲時記》上有“正月十五作豆油糕”的記載。這種豆糜油糕就是元宵的前身。唐代稱為“湯中牢子”或“粉果”。而宋之前很少有人詠過元宵。宋代周必大在《平園續稿》中曾講到:“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
宋代薑白石有首詩:“貴客鉤簾看卸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珍品”即是指元宵。宋時風俗,每逢元夕將“乳糖圓子……沙團子……十般糖之類,皆用鏤鍋裝花盤架車兒,簇插飛蛾紅燈彩蓋,歌叫喧闐。”(宋·周密《武林舊事》),將元宵放在金盤細盒中饋送便稱之為“市食合兒”,足見其在當時之珍貴了。
清代詩人李調元曾寫道:“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由此便可以看出古代元宵節時的熱鬧場麵。婦女在人流奔湧中常常把釵鈿擠落在地。宋代,元宵夜闌時還會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遺鈿墜珥,往往得之。東都遺風也。”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我國南北元宵形成了由多種地方風味到特色。元宵的餡料除可以用白糖、桂花、果仁、芝麻外,還可用鮮肉、火腿、蝦仁等。寧波的湯元可謂“馳名中外”,軟滑油潤,糯而不膩。安徽的安慶湯元,以湯汁鮮美而著稱,香甜可口。成都則以“賴湯元”、“郭湯元”最為有名,品種風味迥異於他處。餡心主要有芝麻、豆沙、麻醬、花生、水晶、冰糖、櫻桃、玫瑰8種。而“葛粉圓子”,“橘羹圓子”,都是湯圓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