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年糕的糯米、黍米除食用外,還可入藥,有“溫中,令人多熱”之功用。100克糯米產熱約為400千卡,加上糖、棗、果料、脂油,營養更加豐富。醫學上稱糯米為“脾之穀”。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糯米,脾之穀也,脾病宜食之”。《名醫別錄》中也記載它“能行營衛中血積,解蕪青、斑蝥毒”。《鬆篁驗方》中講:取糯米1升,浸泡一夜瀝幹,用微火炒熟研末,加糖。每日晨起服半盞,有大補滋養之功。久服還能暖精子,可治療男性不育症。黍米,在中藥中被列入“益氣補中”,可治療杖瘡疼痛以及小兒鵝口瘡等。
但是,這些黏性穀物都為難消化之物,所以不宜過量食用。老人、小孩,消化功能欠佳時更應該少用。心血管病人,血脂過高的人,最好禁食脂油年糕,以防膽固醇、血脂升高。吃年糕後,若出現腹脹膨滿不能消化的症狀,可喝杯啤酒。這是因為啤酒中的酒花(藥名蛇麻花)酵素酶,可以穿透澱粉團粒,從而對黏性食品起到很好的消化能力。
小雨絲絲欲網春
——雨水話食療
節令特點
雨水節氣在每年陽曆2月19日或20日。它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逐漸增多,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都比較寒冷,隻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
雨水之後氣溫便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然而,寒潮仍有入侵的可能,甚至可引起強降溫以及暴風雪,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關於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在這個時節裏應該讓生命更加蓬勃旺盛。
天人合一
雨水時節,人體的肝陽、肝火、肝風會隨著春季的陽氣升發也趨於上升,因而更應特別注意肝氣的疏泄條暢。自然界一派生機,尤其是南方地區,萬物欣欣向榮。養生者也應該振奮精神,勃發朝氣,誌蓄於心,身有所務了。
滋補原則
中醫學普遍認為,五味入五髒,例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鹹味入腎等。多吃酸味食品,可加強肝的功能,從而導致肝氣更旺,這樣便會大大傷害脾胃之氣。鑒於此,春季六節氣在飲食上有一條重要原則,即要少吃點酸味食物,從而防肝氣過於偏亢;肝氣偏亢,則會損害脾胃功能。
滋補食譜
薺菜豆腐羹
[材料]
內酯豆腐1盒,薺菜90克,豬肉絲120克,食鹽、味精少許,水芡粉45克,肉骨湯80克,油45克。
[做法]
把薺菜焯水後切成碎末,豆腐切成方丁形狀放入鍋中,加肉骨湯、豬肉絲劃散後加鹽、味精燒沸,至豆腐開始浮起時,下水芡粉推勻,加熟豬油,盛裝至大湯碗裏即可。
[特點]
滾燙味鮮,綠白相互補托,湯汁濃厚而不結粉團,乃時令菜湯。
香腸拌馬蘭
[材料]
嫩馬蘭頭220克,雞汁豆腐幹3塊,熟香腸小半根,熟白芝麻6克,食鹽2克,白糖8克,味精少許,香麻油25克,熟清油20克。
[做法]
(1)放清水半鍋燒沸,下熟清油,放入馬蘭頭不停的翻動,等到顏色變了時,撈出倒入篩子裏瀝去熱水,用筷子抖涼,擠去水分,切成米粒狀;豆腐幹、香腸均也成米粒大小。
(2)將馬蘭加豆腐幹、鹽、味精、白糖、香麻油攪拌入味,裝入圓盤裏,灑上香腸粒、熟白芝麻,即可食用。
[特點]
色澤碧綠,鮮香嫩脆,爽口開胃。
醬包嫩雞丁
[材料]
上漿嫩雞肉300克,蔥薑末8克,紹酒30克,黃醬30克,白糖25克,味精少許,香麻油8克,熟清油550克(實耗50克),食鹽適量。
[做法]
將炒鍋置旺火上燒熱,用油滑鍋壁後,放熟清油,燒至2~3成熱時,放入雞丁炒至變色,即倒出瀝去油。
在鍋裏留油30克,下蔥薑末、黃醬炒香,加入紹酒調成醬汁,加白糖、鹽、味精攪勻,然後將雞丁回鍋,翻炒至醬汁包裹雞丁後,放熟清油、香麻油,盛裝圓盤裏,即可。
[特點]
色澤紅潤,汪油包汁,鹹中重甜。
菜薹炒臘肉
[材料]
油菜薹250克,熟臘肉片80克,精製鹽2克,味精適量,薑末4克,熟清油80克。
[做法]
將炒鍋置旺火之上,下熟清油燒熱,把油菜薹放入(切3厘米長的段)翻炒,至油菜薹變綠時,加蒸熟的臘肉片、薑末,同炒至酥,加鹽、味精炒入味,盛裝魚形盤裏即可。
[特點]
菜薹碧綠、鮮香脆嫩;臘肉味香柔潤。
火腿蓴菜湯
[材料]
蓴菜1瓶,熟火腿片30克,精製鹽4克,味精1克,肉清湯720克,熟豬油15克。